摘要:在当代英国戏剧家哈罗德·品特的戏剧《归家》中,剧中人广泛使用暴力、粗鄙的语言并采取颠覆传统道德观念的行为,与文明社会的正常生活方式格格不入,文中的女主人公在婚姻的情感生活中上下求索而不知何处是归宿,最终沦陷在社会所编织的堕落的罗网里。对于该部作品,大多数学者关注到的是其荒诞性和女性主义主题,但却鲜有学者注意到剧作的表现方式,也就是剧中广泛运用的负面审美艺术——审丑的艺术。文学是隐喻的世界
摘要:在对水墨的实验中,当代艺术家蔡广斌将影像与水墨相结合,在内容与形式上做出新的探索。一方面,他将影像作品与水墨画相并置,给予传统水墨以新的呈现方式,赋予其多层次的内涵,用旧媒介承载新的视觉效果;另一方面,他在某方面打破了传统水墨与当代人的精神隔阂,形成在影像、水墨、观者之间空间上的情感交汇,从人与人的现实关系中传递出自身对所处时代的理解。该文从蔡广斌影像水墨的内容与形式,以及笔墨语言多角度
摘要:《文城》讲述了林祥福为了寻找妻子而南下“文城”的故事。小说重现了余华的温情叙事,并从中显现出作者构建空间的某种痕迹。在小说中,爱情悲剧是重要的叙事主题之一。小说直观呈现出林祥福和纪小美所生活的不同社会(家庭)空间,迥异的成长环境潜藏着两人爱情悲剧的源头;同时构建出两人背负着各自伤痛的心理空间,纪小美的离去、林祥福的刻意寻找与回避呈现出这份有缘无分的爱情带给他们的折磨。另外,在物理空间上,
摘要:《佩德罗·巴拉莫》旨在表现大革命时期,在佩德罗·巴拉莫这样的恶霸的统治下,墨西哥农村破落不堪、民不聊生的惨状。作品叙事手法独特,多个叙事者基于不同的视角进行叙事,时空交错,人物故事线交错。作品还充斥着各种声音。作者多借由对话、独白、呓语来建构故事。除此之外,作者还描摹了丰富的自然之声和物声。这些音景时而也会凸显为前景,推动情节的发展。此外,声音具有不聚焦和虚幻的特点,叙事者聆察的信息更繁
摘要:近几年,在国内学者研究中再次形成“老子热”,虽然中德对《老子》研究成果颇丰,但基于译本层面研究其概念隐喻的少之又少,且国内以卫礼贤德译本为例对此进行的研究尚属空白。因此该文特选取崇文书局推出的荆楚文化系列典籍中汉德对照的卫礼贤《老子》德译本,采用文献研究法、个案研究法和描述性研究法进行研究,意在探求卫礼贤是如何理解与处理《老子》中的隐喻表述,并在对等理论的支持下探讨其译介的精准性,明确隐
摘要:该研究基于社会语言学中的“新言语行为分析”理论,通过对28位国际中文教师课堂话语的转写,分析了国际中文教师在课堂上使用语篇支持性言语行为标记和人际支持性言语行为标记的情况和特点。其中,在语篇支持性言语行为标记中,语义连贯标记的使用远多于动作连贯标记;在人际支持性言语行为标记中,使用最多的是求应标记,其次是宣示标记和回应标记。该研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分析其中呈现的国际中文教师言语行为的情感性
摘要:2023年是我国全面深化改革政策实施以来的第10年,全面深化改革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为了服务我国的外宣工作,该研究以全面深化改革的纲领性文件《习近平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论述摘编》及中央编译局翻译的日文版『改革の全面的深化について』为语料,从词汇翻译探讨其使用的日文翻译策略。具体而言,该文结合实例探讨了缩略语、中日同形词、比喻、俗语等的翻译方法,并在陈岩和孟海霞研究的基础上更加细化了部分词汇的翻
摘要:随着“教育对外开放”和“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高校国际化已成为中国高等教育发展中所要达成的重要目标,而各高校英文网页是教育外宣的重要门户。因此,高校网页英译就成为外宣翻译研究中的重点。该文以韩礼德提出的语言元功能为理论框架,评估云南大学中英网页平行文本的语言元功能对等情况,分析其英文网页中学校简介和新闻中所采用的翻译策略和技巧,并提出语言元功能角度的高校网页英译启示:就概念元功能,应对文
摘要:谚语作为民间智慧的结晶,脍炙人口、广为流传,维吾尔语谚语具有其独特的民族历史文化色彩,含有比喻修辞格的维吾尔语谚语更是设喻多样、形式丰富、独具一格。因此,在互译时往往会受到地理环境、生活习俗、生产方式、民族文化及人们的生活思维等取向的差异,致使比喻所对应的联想意向及意义也大不相同,受此影响,译者在翻译的过程中应灵活运用相关翻译方法、翻译技巧,使文章通顺达理。该文以华锦木、刘宏宇所著《维吾
摘要:态度系统指的是人们在受到心理影响后对行为和现象进行的判断和评价,与人的情感相关,包括判断、情感和鉴赏三个子系统,从翻译角度来讲,译者的主观价值取向会不同程度地影响译者如何在译文中体现原文的评价意义。《黄帝内经·素问》的英译本广泛应用情感、判断和鉴赏态度资源,反映了人体健康与情绪、自然规律、治疗方法的关系。该文通过语料分析工具UAM分析《黄帝内经·素问》原文和朱明英译本中的态度资源,探讨朱
摘要:随着互联网电子智能化潮流在社会生活中的广泛兴起,互联互通的智能化应用搭建起社会各个行业之间的互通桥梁,如何将数字智能化与文化服务有机结合推进新时代文化建设成为不可忽视的时代新命题。伴随着技术进步和社会需求变化,我们不仅需要关注数字智能化对文化产业的影响,还需探索新的文化服务形式。在此背景之下,自助型录音空间作为一种基于听觉文化服务的新兴文化服务方式,成为人们关注和研究的焦点。该文旨在探讨
摘要:如今我们正面临着视听影像膨胀泛滥的电子媒介饱和时代。视像文化加速度式地渗透进儿童生活的细枝末节,且媒介与儿童的互动呈现出鲜明的两重性。一方面,由于儿童的可塑性、不成熟性,容易被媒介主导思想、控制生活,即时获得的媒介压缩了儿童经验的建构过程,破坏儿童的自然本性生成;另一方面,媒介以传播、连接、组织和创新能力变革了社会生产生活,并且技术对于养育和教育的科学化、促进儿童学习与发展提供了外部支持
摘要:该文简述了高校图书馆电子书平台用户画像的含义、应用目的,调查了用户画像在高校图书馆电子平台应用现状,通过分析发现用户画像在高校图书馆电子书平台应用中存在机构用户问题、个人隐私问题、法律规范问题,并从这三个问题的角度探讨了用户画像在高校图书馆电子书平台应用所受到的限制。还从用户层面、高校图书馆层面、电子书资源供应商层面分别归纳了用户画像的应用对于高校图书馆电子书平台发展的意义,论述了构建用
摘要:《东溪日谈录》,明周琦所撰,属子部儒家类著述,是广西历史上第一部理学专书,作为广西少数几部存世的本土理学著作,可谓探究岭右儒学思想演变的重要乡邦文献。由于该书在历史上曾长期以钞本流传,付梓后其刻本亦流传极罕,在长期传抄过程中致书中多有错讹、脱漏、衍倒。为便于学界更好利用此书,考证其版本源流,对其前十三卷详加校勘,以《四库全书》本为底本,校以嘉靖十六年吕景蒙刊刻本,明其版本异同,厘正此中讹误,
摘要:《礼记》是中国古代一部重要的典章制度书籍,记载了先秦时期礼仪制度的产生、内容及变迁,其中有很多关于日常生活中的礼仪规范,大致分为三类:一是仪表举止之礼,包括仪容端庄、举止稳重、衣冠得体、仪表整齐等;二是日常居家之礼仪,包括孝敬父母,尊敬长辈等;三是与人交往的礼节,包括待人接物之礼和公众场合之礼仪等。从这些礼节中体现出来了诚敬、孝道、尊人等道德精神内涵。这些日常生活礼仪规范及其体现出来的人
摘要:革命文物是革命精神的记录、革命历史的见证、革命文化的载体。浙江省域内红色资源丰富,拥有大量革命文物,记录了近代以来革命先烈为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而不断斗争的英勇事迹。对浙江现存革命文物状况进行考察,探究其历史性、多样性、差异性、价值性特点;结合新时代的社会背景,分析其经济开发、思想教育、文化传承、社会服务方面的多重价值;尝试从贯彻保利结合原则、坚持服务人民立场、激发多元主体参与、创新传
摘要:通过对黄河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共生关系进行深入探讨,从黄河文化中汲取智慧和力量,为当代社会的发展提供宝贵经验。然而,新时代的黄河文化面临着一系列挑战,包括黄河文化产业带缺乏系统统筹、治水文化的挑战、生态文化建设的问题及数字化的新问题。为了分析影响黄河文化传承创新的主要因素并归纳其路径,该文采用了文献资料和走访调查的方法,提出了加强黄河文化产业联动、重塑黄河治水文化、提升对黄河流域经济社会
摘要:随着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信息化、数字化、智媒化等新兴技术逐渐融入大众及高校教育教学平台,助力民族区域有声民族语言的传承从传统的录制方式向现代高存储、快传播、多媒介平台录播方式转变。为了能够在数字化高速发展的当今,更加广泛地传播和传承广西区域有声壮语及延伸其他广西少数民族有声语言传承,该文以广西百色市隆林县天生桥镇壮语为例,从有声民族语言乡间实地调研、多样化保存、应用、推广等方面,挖掘有声
摘要:该文旨在研究云南地区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问题。首先,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和民族传统体育的概念和特点进行了阐述。其次,对云南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现状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最后,以傈僳族射弩体育活动为例,探讨了其传承方式,并提出了将现代艺术、科技元素融入射弩活动的建议。该研究结果表明,政府应加大对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力度,建立健全的法律法
摘要:侗族村寨中多元医疗模式的形成与共存是医学人类学研究内容之一。侗族村寨多元化医疗体系包括传统医学、宗教巫术和现代医学在侗族文化中的交融与互补。在文化“主位”“客位”分析下,阐释了多元医疗模式的文化合理性,展示了文化内部的自给自足和对外部知识的开放接纳。从文化功能、文化自资的角度审视,发现多元医疗模式不仅提供全面的健康保障,而且强化社会凝聚、文化传承和身份认同。研究揭示了侗族村寨多元医疗模式
摘要:花瑰艺术作为一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曾被认为是封建迷信的产物,又受到现代艺术的冲击,传承几度濒危,已有的文献对花瑰艺术的关注不够,以传承模式为切入点的研究更是少有。该研究期望通过对其传承模式的考察分析,为其传承发展提出有效建议。该研究运用田野考察、深度访谈等方法,客观总结归纳了花瑰艺术传承模式的状况,借鉴传播学理论,从传承主体、传承内容、传承方式、传承目的及传承效果5个维度,
摘要:文以载道、文以植德,文化的独特价值和功能决定了少年儿童的文化素质涵育需要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源源不断的养料,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双减”政策落地以来,优化丰富少年儿童文化供给、促进供需匹配以填补“课余真空”显得愈加重要与迫切。文章以文化产品供需研究的视角观察“双减”政策落地后的教育改革实践,总结概括少年儿童课堂内外的文化产品服务供给发展的现状,并详细分析少年儿童文化产品市场供需错配、
摘要:高校文创产品作为高校文化的延伸产物,是传播高校优秀文化与价值观的重要途径,也是高校文化传承与创新的重要手段,而国内高校目前的文创产品发展陷入瓶颈,发现问题并进行针对性调整至关重要。该文通过实地调研、文献查阅、深入访谈等方法对国外的英国、美国、日本、韩国地区,以及国内的台湾、大陆地区的现有高校文创产品进行调研分析,总结出目前高校文创产品缺少独特创新、产品使用单一、传播作用较弱等不足,并结合
摘要:图书馆与文化旅游融合发展,既是顺应时代发展的需要,也是公共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新时代,文化旅游融合发展将是主旋律,不仅是推动“十四五”时期公共文化事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举措,也进一步提升图书馆和文化旅游产业的软实力。文章梳理了当前图书馆在河南文旅融合背景下已有的实践模式,主要包括主题图书馆建设、地方特色资源库建设、图书馆+地方特色景区、图书馆+研学旅行,从中得到一些启示,探索出建
摘要:名人故居是本地域的宝贵资源和突出优势,对于传承和培育民族文化、构建城市文化品牌有着重要影响。无锡名人故居星罗棋布,活化利用情况却参差不齐。文章以名人故居为研究对象,通过文献分析法和实地调查法,对无锡不同类型的名人故居开发利用情况进行研究分析,并以钱锺书故居为例,围绕展陈提升、空间优化、功能叠加、文旅融合等方面对其活化利用现状进行阐述,提出鼓励社会力量广泛参与,加强名人文化内涵的研究阐释,
摘要:“东亚文化之都”是中、日、韩三国联合实施的中长期战略性项目。2022年潍坊市当选2024年“东亚文化之都”,这对于全面提升潍坊文化建设品质,向世界展示潍坊鲜明独特的多元文化提供了很好的契机。因此如何推动潍坊“东亚文化之都”建设,是一项紧迫性兼具挑战性的任务。该文首先阐述了潍坊“东亚文化之都”建设的有利条件,然后探讨了其在“东亚文化之都”建设过程中需坚持共建共享、协调发展、守正创新等原则,
摘要:近年来,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不断深入,乡村文化振兴也紧密相随,有力地推进着,持续为乡村发展助力赋能,激发内生动力。“天府旅游名县”建设作为四川文旅融合发展的独特抓手,不仅为四川旅游业的蓬勃发展注入了新活力,更在保护和传承地方文化方面取得了卓越成果。这一举措有力地推动了四川乡村文化振兴和繁荣,为全省乃至全国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示范。该文研究天府旅游名县与地方文化传播的互动现象,对于深入理解乡村
摘要:党的二十大报告站位高远、主题鲜明,深刻展示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最新成果。其中,“文化”作为一个高频词汇,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推进文化自信自强,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的重大任务。在奋进的新征程中,要以新气象引领高校文化建设,明确高校文化建设的着力点。该文首先明确文化自信的底气源于哪些方面,其次分析讲好中国故事对于高校文化建设的价值意蕴,再次明确高校文化建设中要讲好哪些中国
摘要:湖湘红色文化有着丰富的内涵和时代价值。近年来,高职院校廉洁教育的有效路径探索不断成为研究的热点,该文以湖湘红色文化为切入点,探讨湖湘红色文化的时代价值,以及湖湘红色文化融入高职院校廉洁教育存在的现实困境,包括认识不到位、形式单一、挖掘力度不够、长效机制不完备等,提出将湖湘红色文化融入高职院校廉洁教育的创新路径。湖湘红色文化融入高职院校廉洁教育要从主方向、大思政、廉氛围、常机制等方面进行探
摘要:该研究旨在探究不同语言水平英语专业学生的衔接性发展路径,研究历时4个学期,共收集46位英语专业学生的限时写作文本数据。笔者借助衔接性测量工具Coh-Metrix3.0并从中选取4项具体测量指标:潜在语义分析、因果连接词、逻辑连接词及时间连接词。研究结果表明,低水平与高水平组学习者逻辑连接词指标上的发展趋势较为同步,而在潜在语义分析和因果连接词变化趋势中交叉发展,但不同语言水平的学生在衔接
摘要:在当今高职教育背景下,地域文化视域为美育实践提供了新的研究领域和教学方法。美育实践在高职教育中,不仅关注技能的传授和知识的积累,更加重视文化素养的培养和个性的塑造。地域文化作为一种深厚的文化资源,为美育实践提供了丰富的内容和形式。将地域文化融入美育教学中,不仅可以加深学生对本土文化的认识和尊重,还能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审美能力。地域文化视域下的高职美育实践,更注重培养学生的文化自觉和审美鉴
摘要:该文探究孝文化在日本不同社会形态下的不同表现形式,指出孝文化在日本所表现出的特点及当代所面临的困境。该文首先梳理了日本孝文化的起源及在贵族时代、武士时代、平民时代各时代的传承及认同构建过程。在贵族时代“孝”是一种道德规范;武士时代,“孝”的表现形式更倾向于凝聚民族意识的“忠”,集中体现为“移孝为忠”;而平民时代,“孝”曾演变为“效忠天皇”的思想,一度被统治阶级所恶用。现代日本社会由于家庭
摘要:跨文化视域下的英语翻译活动可以带动中华民族文化的变迁与创新发展,实现对民族文化的整合。该文主要从地理环境、历史背景、价值观念及宗教传统等方面入手来分析英语翻译中的跨文化差异,对跨文化视域下英语翻译对中华民族文化传播模式的推动作用进行了解构与说明,从4方面(明确英语翻译需求,正确理解文本内涵;明确翻译方的用语习惯,提升翻译的合理性;深入分析语用情境,确保翻译的精准性;灵活选用翻译方法,提升
摘要:随着全球化和文化交流的不断增加,将中华传统文化的丰富性和深度准确翻译成英语成为时代发展的要求,具有历史必然性,利于文化的传承保护,有助于增强跨文化理解,促进文化融合所带来的文化创新。中华文化汉译英工作也面临诸多挑战,如语言文化差异(包括语音系统、文化历史背景、价值观等)及传达文化细微差别和象征意义等。许多中华传统文化表达都带有特定的含义,英语中没有直接的等效项,因此,译者需要灵活运用翻译
摘要:[目的]探究积极型非正式组织对新时期群众文化建设的启示,满足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生活需要,不断提高群众文化的实践能力和占有水平。[内容]该文剖析了非正式组织的划分类型,明确了积极型非正式组织参与群众文化建设的必要性。指出了非正式组织的正向功能。[方法] 通过文献查阅法和访谈法了解新时期群众文化建设现状,深入研究全国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会议精神,为新时期群众文化建设提出建议。[结果与结论]
摘要:习近平总书记在眉山时的讲话深刻有力地将中华传统文化中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四者一体并建的结构提了出来。其中包含个人、家庭、国家和社会,四者不能割裂,是一个历经千年而不被断裂的整体结构。从古代开始,中国的家庭、宗族构成了国家统治最为基础的力量,对于家庭教育、宗族风气的建设也就自然而然地被士人和统治者所重视,最终与国家治理紧密联系在一起。“三苏”家风家教中“读书正业、孝慈仁爱、非义不
摘要:全民阅读受到全社会的广泛关注,少儿阅读推广是全民阅读推广工作的重点,绘本多元化的内容和直观的图像色彩有益于激发少儿的阅读兴趣,并能提高少儿的阅读能力和学习潜力。该文以宁夏图书馆开展的少儿绘本阅读推广活动为例,在梳理和总结少儿绘本阅读推广经验的基础上,提出公共图书馆在现阶段,应当加强对少儿绘本阅读服务的重视,拓展少儿绘本阅读空间,提升馆藏绘本的数量和质量,强化专业人才队伍建设,开展多元化、常态
摘要: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近些年已成为学界研究的热点话题。该文以SATI软件为研究工具,以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题,对2014—2022年间CNKI收录的1 884篇CSSCI文献和全国中文核心期刊进行可视化分析研究;总结概括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发展的三个阶段,分别是萌芽阶段、起伏阶段、迅速发展阶段,且期刊数量在近年来明显增多;同时发现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中华民族、民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