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工作中,我经常会遇到一些学生,他们遭遇着心理的困扰,但因为病耻感不愿开口求助,或因为不知如何求助而选择了独自在痛苦中挣扎。这时候,教师需要适时地介入和恰当地处理。 一、自我暴露,让学生勇于袒露自我 晚自修前,我独自在办公室改作业。这时,来了两位我教过的学生——男生小周和女生欣欣。之前据班主任反映,最近小周家里发生一些事情,但不愿开口求助。他们围着我聊天,我们聊起了以前班级的一位同学。我随意地
摘要:生成式人工智能(AIGC)在心理健康教育领域正在展现巨大潜力。为了赋能教师心理健康疏导育人能力,进一步筑牢学生心理健康的“免疫墙”,探讨了中小学教师使用AIGC解决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有效策略,主要包括促进教师心理辅导技能提升、培育班级朋辈阳光引航员、赋能学生心理问题诊断、助力多样化心理辅导路径生成、定制学生心理建设专属资源、构建心灵对话伙伴等。 关键词:生成式人工智能;中小学教师;心理健康
摘要:为探讨抑制控制在焦虑与青少年网络成瘾之间的作用,以及体力活动在焦虑与抑制控制之间的调节作用,采用问卷调查法对山东省两所中学共1607名青少年进行调查。结果发现,焦虑可显著正向预测青少年网络成瘾,也可通过抑制控制间接预测青少年网络成瘾,而体力活动可显著削弱焦虑对青少年抑制控制的预测作用。进一步探讨了焦虑与青少年网络成瘾之间的心理机制,指出体力活动可以减轻焦虑对青少年的负面影响。 关键词:焦虑
摘要:为探讨人格特质对高中生睡眠质量的影响,特别是焦虑和抑郁在其中的中介作用,采用艾森克人格问卷、焦虑自评量表、抑郁自评量表及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量表对广东省深圳市某高中754名高一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研究发现,神经质和精神质与睡眠质量呈正相关,外向性与睡眠质量呈负相关;焦虑和抑郁在神经质、精神质和睡眠质量之间起部分中介作用,在外向性和睡眠质量之间起完全中介作用。这一研究揭示了高中生群体中人格、焦虑、
摘要:有感而发的心理课堂能够让学生在课堂上通过活动体验有所感受或领悟,并进行显性或隐性表达,达成课堂学习目标。创设让学生有感而发的心理课堂,立足生情是基础,团体氛围是前提,教师素养是保障。在学生能够有感而发的心理课堂上,学生会经历“动心”“开心”“发心”“入心”四个过程。在心理教学实践中可以通过“四心”的有效达成来实现对学生有感而发的课堂的创设。 关键词:心理课堂;生命体验;课堂学习评价 中图
摘要:初中生处于自我认知整合的关键时期。教师在认识自我主题心理课堂上融入绘画疗法,可以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帮助学生深度觉察自我,形成正确的自我认识和客观的自我评价,在完成自我认知整合的同时,养成乐观心态,提高心理健康水平。 关键词:绘画疗法;认识自我;人格完善 中图分类号:G4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2684(2025)02-0023-05 心理课作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
关键词:人际矛盾;表达方式;情景表演 中图分类号:G4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2684(2025)02-0028-03 【活动理念】 五年级的学生逐步进入青春期,大多数学生在与他人沟通时会以自我为中心,对他人行为指责批判,从而导致沟通失败,影响人际关系。因此,本课以“我信息”表达方式为切入点,通过活动体验、情景表演等系列活动引导学生掌握恰当的沟通方式,既能表达自己的感受,
关键词:人际关系;道歉;角色扮演 中图分类号:G4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2684(2025)02-0031-03 【活动理念】 七年级学生的社交能力和情感智能正处于成长敏感期,他们开始关注与同龄人之间的互动,在这一过程中经常会出现一些冲突。如何面对和有效地解决冲突,是七年级学生面临的重要课题之一。道歉是化解冲突的一种方式,培养学生掌握正确的道歉技巧对他们建立和谐的人际关
关键词:情绪管理;情绪智力;镜观技术 中图分类号:G4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2684(2025)02-0034-05 【活动理念】 教育部等十七部门印发的《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生心理健康工作专项行动计划(2023—2025 年)》文件中明确提出要加强心理健康教育,结合大中小学生发展需要分层分类开展心理健康教学,关注学生个体差异,帮助学生掌握心理健康知识和技能,增强心理
关键词:校园欺凌;表达性艺术治疗;旁观者 中图分类号:G4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2684(2025)02-0039-05 【活动理念】 校园欺凌是学生间一种力量不均衡的特殊攻击性行为,具有蓄意且重复发生的特点[1]。《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2012年修订)》指出,要帮助初中生适应中学阶段的学习环境,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然而步入青春期后,初中生更易产生人际冲突,校园
关键词:校园欺凌;家庭创伤;亲子关系 中图分类号:G4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2684(2025)02-0044-06 【剧情简介】 经历家庭创伤的高中生林传音对成长在幸福家庭的转校生黎清雨心生嫉妒,对其进行言语上的校园欺凌。黎清雨经历了一番内心挣扎,实现了被欺凌者从忍让到勇敢反抗的成长蜕变。一次灵魂互换的奇妙经历,让林传音感受到了被理解与被看见的力量。在彼此的碰撞与理解
摘要:家校沟通对学生心理危机干预意义重大,然而现实中家长与学校的沟通却障碍重重。针对此,可将系统式家庭治疗技术融入心理危机学生家校沟通,树立系统观,注重全方位家校沟通;构建中立态度,深入了解学生家庭系统;积极赋义,协助家庭重获对生活的控制感;布置家庭作业,巩固会谈成果。由此建立高效的家校沟通模式,形成共同应对心理危机的合力。 关键词:系统式家庭治疗;心理危机;家校沟通 中图分类号:G44 文献
摘要:焦点解决短期治疗是一种短期的、面向未来的心理治疗方法,强调发现来访者自身的能力和资源。一名高二男生因为网络依赖经常熬夜,上课睡觉,不与周围同学交流,影响了学习和生活。心理教师运用焦点解决短期治疗引导来访学生建构清晰的未来目标,发现过往的例外时刻,尝试小步子渐进原则,最终实现规律作息、重拾交友信心等既定目标,回归正常的学习和生活。 关键词:焦点解决短期治疗;网络依赖;同伴关系 中图分类号:
摘要:一名高中女生长期受困于过往“问题事件”的影响,产生强烈的自我否定,极度缺乏自我价值感。心理教师采用叙事疗法,通过故事叙说、外化问题、发现例外、描述期望等方法帮助来访学生重新创造生命故事,形成积极自我,增强自我价值感,获得心理成长。 关键词:叙事疗法;自我价值感;外化问题 中图分类号:G4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2684(2025)02-0057-04 一、个案概况
摘要:生涯适应力是指个体积极应对生涯变化,进行自我调整和适应的能力。提升学生的生涯适应力,是当前高中生涯教育的重要内容。实践表明,指向生涯适应力的“4C”课堂目标有助于提升生涯规划课堂教学的实效性:提升生涯关注,唤醒规划意识;增强生涯控制,强化主体角色;激发生涯好奇,探寻目标方向;树立生涯自信,提升自我效能。 关键词:生涯适应力;生涯规划;高中生 中图分类号:G4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
摘要:近几年来,虚拟现实(VR)技术在心理疏导和心理治疗领域已有较为广泛的研究和应用,但很少有研究挖掘其在心理健康教育领域的应用潜力,更少有研究通过尝试开发虚拟现实产品对中小学生的常见心理困扰进行教育性、指导性和训练性的干预。总结了VR技术在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应用现状;基于VR技术的探索实践,探讨了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VR剧本的开发原则,并展现了针对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VR剧本开发思路与开发过
摘要:在数字化时代,微信作为一种常见的社交平台,为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了新的机遇与挑战。通过微观视角探讨了微信在促进家校共育、提供个性化“心育”方案及创新心理健康教育传播方式方面的作用。实践案例显示,通过微信群、公众号等功能,教师能够更精细地捕捉学生情绪,有效地促进信息交流,并为学生提供个性化的情绪管理策略和心理支持。然而,应用过程中也存在信息准确性、隐私保护等挑战,未来应探索更科学合理且安全高
摘要:情绪ABC理论认为诱发事件只是间接地引起个体的情绪,但其根本原因是个体采取了不合理的信念。在教育过程中,班主任展现了对一位初中男生的辅导实例,应用情绪ABC理论和家校沟通方法逐渐改变该生及其父母对一些事件的各种不合理认知和信念,进而改善其情绪问题。 关键词:情绪ABC理论;情绪管理;家校沟通 中图分类号:G4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2684(2025)02-0073-
摘要:与家长谈话是班主任工作的重要内容,部分班主任在与家长谈话时习惯采用指责的方式,这种谈话方式是单向的,易引发家长的焦虑情绪。由此提出赋能式谈话,其核心观念是相信家长和学生都有解决问题和成长的能力,通过谈话为家长和学生赋予能量。赋能式家长谈话包括四个步骤,即建立合作关系、明确谈话目标、共同解决问题和跟踪目标实现情况。 关键词:指责式谈话;赋能式谈话;家校合作 中图分类号:G44 文献标识码
摘要:在亲子关系中,被理解是孩子最渴望的需求之一。现实中,当孩子遇到困难时,很多家长习惯讲道理、强行说教,而不知道孩子需要的首先是父母的共情。分析了不良亲子沟通的三种情形,阐述了共情的四个步骤,即接纳、了解、表达和启发,以提升家长的亲子沟通能力,构建良好的亲子关系。 关键词:亲子沟通;共情能力;情绪表达 中图分类号:G4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2684(2025)02-00
张园,江苏省连云港市新海实验中学专职心理教师。农工党党员,北京师范大学应用心理学专业毕业,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连云港市中小学高层次人才“新333工程”教学能手,连云港市“乡村初中心理健康教育带头人培育站”骨干成员,连云港市“线上教学名师工作室”骨干成员,连云港市心理学会理事,连云港市心理学会社会心理服务专业委员会委员,连云港市“海生草”公益项目“十佳指导老师”,连云港市海州区留守儿童夏令营“优秀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