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通运输是国民经济基础性、先导性产业。陕西自秦汉起就建成了秦直道、子午道等四通八达的交通网络,是承东启西公路通道最为集中的省份,是西部交通大枢纽和丝绸之路最重要的节点之一。新中国成立75年以来,陕西交通基础设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1949年陕西省共有公路4 323千米,截至2023年底,全省公路总里程18.75万千米,是新中国成立初期的43倍,其中高速公路6 735千米,并于2020年实现县县通
新中国成立后,随着唐墓考古发掘的进展,唐墓中出土的文物的保护修复也随之展开。作为唐墓出土文物的重要而独特的种类的壁画,其保护与修复便成了中国文物保护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发展,已历经四个阶段。 一、起始与奠基阶段(20世纪50年代) 1953年3月起,由茹士安任队长的西北地区文物勘察清理队在西安、咸阳一带开展了以配合基本建设工程为主的调查发掘。最开始是在咸阳底张湾发现了大批壁画墓,茹士安、郑育
摘 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是中国式现代化的一个重要特征。在现代化进程中,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与推进农村生态文明建设之间存在着相互促进的关系。这种关系不仅为农村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明确的发展导向,而且两者之间互为支撑。具体而言,农村生态文明建设不仅是现代化进程中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理念的体现,更是实现这一理念的关键支撑点。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视域下,农村发展必须兼顾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推动
摘 要:面对当今时代愈益加深的竞争性、排他性与宰制性的价值生态,以及由其所导致的人际冷漠、群际排他与国际对抗等疏离化生存与交往后果,作为有效揭穿西方“普世价值”与“价值观联盟”的意识形态狡计,实质性超越“文明冲突论”的观念陷阱,推动全球共同体成员跨主体、跨文化、跨地域共同生存的卓越“中国方案”即“全人类共同价值”的时代性出场,从价值认识论、价值主体论与价值评价论三个维度来重构人类审视价值合理性的基
摘 要:2018年《唐胡崇献墓志》出土于西安市未央区百花四村附近。志主胡崇献户奴出身,武周时期进入北衙禁军千骑(万骑)系统,并在唐隆元年(710)的诛杀诸韦、武政变中立功,是为唐元功臣。胡崇献以军功出仕,在军府和禁军中转迁。胡崇献墓志为唐代禁军武将研究提供了一条完整宝贵的史料。 关键词:《唐胡崇献墓志》;唐元功臣;武将 中图分类号:K2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10300(202
摘 要:唐后期以来,地方官署的营修事宜体现了长官的治理能力。地方长官虽是官署营修的组织者,但依然受到地方惯例的约束。在官署的布局结构内,以正厅为前后界限,可分为日常住宅区和官衙办公区。州县长官通过打造官署内的景致,不仅彰显了其人的山水情致,而且增强了官署的文化宣传和政治交游功能。因而反映在厅壁记文献中,往往格外强调官署住宅区内的精美景致。 关键词:厅壁记;唐后期;地方官署;营修;空间功能;景物意
摘 要:公元670年,唐朝直接以吐蕃都城为名设置行军道——逻娑道,并在河口、乌海、大非川等地交锋,以期打破吐蕃在西域和吐谷浑形成的军事压力,但当年八月唐军大败于大非川,逻娑道存续时间大约五个月。其兵力主要由陇右节度使领军、内地募兵、吐谷浑部落军队三部分组成。面对唐军军事圧力,吐蕃方面进行了全面准备,甚至提前做出了移封文成公主于公元641年恭迎入藏的佛祖十二岁金身圣像等行动。因此,通过对逻娑道的设置
【摘 要:秦长城基本上是依山川形势险要而建,在山口与平原地区,都建筑高大厚实的城墙以截断北方匈奴骑兵进出之路。除了长城墙体之外,长城内外制高点还建有烽燧,用于侦察敌情和传递消息;在交通路口和谷口,修筑关隘、障城,派军驻守,以加强长城的防御能力。在长城墙体内外,每隔一段距离,均修建有驻军的障城,而且设置传递信息的驿传道路系统,以方便统一指挥和相互支援。再加上与长城相关的郡、县城的修建,形成了一套以长
摘 要:诞生于中国古代农业社会中的道教,传承崇尚田园、农道并重的生活方式,对农业生产持以鼓励和赞赏的态度。南朝时期,随着道士出家制度和道馆制度的建立和完善,士族庄园经济影响下的道馆农业经济逐步形成,与当时的佛教寺院经济一起,成为中古时期中国宗教经济的典型模式。山居修行道士们躬耕山林,以农养道,促进了南朝道馆农业经济的蓬勃发展,文学作品也描绘了恬淡无为、田园诗意的道教生活场景,对后世道教宫观经济的形
摘 要:先秦时期各学派对水有不同的认识和解读,提出“水之道”的概念,水的“就下、利万物、卑顺”的自然属性被称为水之道,人们认为水性与人性是相呼应的。从形而上的哲学之水转到形而下的现实水害与水利,就出现了对治理水害的水利工程建设的总结,《周礼》记载了田间沟渠网络和沟渠堤防的建设,《管子》更侧重于不同季节水利工作侧重点的不同及城市水利工程的整修问题。 关键词:先秦;水之道;水害治理;《管子》;《周礼
摘 要:“一代文宗”王维的创作主要在长安,他与祖咏、储光羲、卢象、崔兴宗、裴迪、丘为等长安文人交游广泛,形成了以其为中心的山水田园诗刨作群。王维对山水田园诗群的形成和发展有引领作用,他与诗人们赠答送别、游历唱和,诗人们在人际交往和诗作唱和中沟通情感、交流诗艺,在行为风范、创作倾向和审美观念上相互影响、渐趋类同,形成了一个相对稳定的诗歌群体。 关键词:王维;长安文人;文学活动;山水田园诗群 中图
摘 要:皇甫谧在《高士传》中塑造了96位高士,他们特立独行、读书、著述、授徒。皇甫谧塑造“高士”形象主要采用了语言描写、细节描写、对比衬托等方法。他通过《高士传》实现了两种救赎:一是自我救赎,皇甫谧一生践行“身不屈于王公,名不耗于终始”的“高士”人生,《高士传》正是他为自己书写人生榜样的励志之作。二是社会救赎,通过歌颂高士不慕荣华、淡泊名利、坚守道义,希望对当时社会风气形成冲击,借此改变世俗认知。
摘 要:两宋之交,词体发展进入瓶颈期,亟需在理论层面进行辨析。词人李清照在《词论》中提出词“别是一家”之说,赋予了词体新的发展方向。词“别是一家”指向协律、铺叙、典重、情致、故实等具体衡量标准,时人及后世多有对此观点的评骘,褒奖揄扬、指摘贬斥、持论中允均有。同时,李清照不唯理论阐述,她在填词上也秉持“别是一家”的理念,将其理论主张与填词的遣词造句密切结合。 关键词:李清照;别是一家;填词;词学史
摘 要:《最后的书信和文章》是列宁病逝前留下的最后遗作。列宁清醒地认识到忧与患,准确把握时与势,以革新国家机关、布局三大战略、改组工农检察院来推动无产阶级政党的自我革命。列宁关于无产阶级政党自我革命的思想对于我们时刻保持清醒,努力推进中国共产党的自我革命具有不可替代的特殊意义。 关键词:自我革命;列宁;无产阶级政党 中图分类号:A2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10300(2024)0
摘 要:在探索土地发展权和城市更新背景下,尝试构建“土地发展权—土地租差”的分析框架,以西安市老菜场为例,借助博弈论分析社会资本推动土地功能转型的内在实施机制。土地租差是社会资本进驻低效城市空间的主要驱动力,捕获土地租差的基础是拥有土地发展权。在具备土地租差的驱动力之下,土地所有权人、社会企业与政府展开了对土地发展权的博弈,决定了土地功能转型与收益的分配机制;土地所有权人相比于社会资本,缺乏土地发
摘 要:全面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五一”纪念文本材料不仅记录了全面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五一”纪念活动的经过和细节,还反映了当时的社会风貌和参与者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和情感态度等。这一时期,中国共产党的“五一”纪念文本分为指令性纪念文本、报纸期刊上的纪念文本和特殊纪念文本三大类型。三类文本各有侧重,共同构成了“五一”纪念文本体系,也是反映中国共产党宣传工作趋于成熟的一个历史缩影。 关键词:全面抗战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