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针对经济增长与生态可持续性之间的内在矛盾问题,生态学马克思主义既反对“深绿”思潮提出的放弃经济增长的后现代方案,也不赞同“浅绿”思潮主张的技术化的现代人类中心主义方案,而是基于历史唯物主义的理论视野,提出实现生态地发展需要在变革社会生产方式的前提下,树立科学的生态价值观,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和人的存在方式。虽然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生态发展观是对当代西方社会发展所面临的生态环境问题所作的反思和对当
摘 要:共通感研究的公共逻辑只有回归到历史生生“一般”的批判中才能消解“普遍”统合的凝固与固化。从语源而论,一般(general)“生生”自证的语文学追溯指向普遍(universal)符合他证的消解。从共通感研究的学术史而言,由普遍统合的本体论到存在论的哲学转向,期待“史”或“事”生生“一般”的哲学提炼。该研究旨趣倒逼向从思想史到观念史研究方法的革新与运用。观念史作为方法体现出历史一般的散点透视
摘 要: 汉文帝即位伊始,出于维护皇权的考量开始将民爵与牛酒一同赐予百姓。统治者在赐民爵的同时举行饮酒礼,以期厘定新的等级秩序。汉武帝在位时期,通过对外战争掠夺了大量的牲畜并扩大了牧场面积,为汉王朝的畜牧业发展带来了得天独厚的条件。宣元之际,这些被俘获的牲畜很可能会带来大规模的牲畜老病问题。因此统治者进行了高频率的牛酒赐予。王莽时期为了与汉王朝划清界限曾一改牛酒赐予故事,对民众赐予羊酒。东汉以
摘 要:廉洁奉公是中华文明的优良传统。官吏是研究廉政文化的基本对象,唐代勤政为民、公忠奉国的官员亦具典型。其中,刘昭是唐代清正廉洁官员的缩影。细揆其墓志,可见他的廉政事迹具体有三方面表现:在为人处事方面,他严以律己、德行清明;在家风建设中,他建立起忠孝仁义、恭谨礼让的良好家风;在为官从政上,他廉洁自持,从不损公肥私、中饱私囊。其事迹为后世的廉政文化发展也提供着积极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刘昭墓
摘 要:《梁师亮墓志》对于研究唐代医官的身份来源及其入仕迁转的途径具有重要的意义。通过《梁师亮墓志》与《梁师暕墓志》互证,可以比较清晰地还原梁氏家族的世系关系。志主梁师亮先以东宫左春坊“别教医生”的身份获得出身,最终通过尚书省吏部的选拔考试。入则良医,出则良吏,本应成为医官的他最终却选择放弃医官一职而走上了另一条入仕道路,反映出唐代对医者入仕之途的限制。此外,根据墓志等资料发现,唐代医官的来源主
摘 要:《安禄山事迹》和两《唐书》有关安禄山的记载等文献对安禄山早期史事的记载虽然包含了因不同政治目的而进行的特殊书写,但仍能从一些细节提取关于安禄山早年人际关系的一些信息。安禄山应当出身自武周时从六胡州迁徙到后突厥汗国的安延偃家族,开元初年又因突厥内乱南下投奔岚州的安贞节家族。安禄山的兄弟安思顺效力西北边军,可能与凉州的粟特安氏家族存在往来。拔擢安禄山的张守珪早年有在陇右为帅的经历,安禄山在营
摘 要:挚虞是西晋重要文学家,一生著述宏富,惜其书宋后悉皆不传。从辑存的佚文看,在文学成就方面,他于各体文学创作均有一定成就和建树,尤以议礼议政之文最称宏辩,又最切实用,成就最为突出。在文学之学术贡献方面,他编纂了我国首部诗文总集《文章流别集》,撰写了我国首部文体研究专著《文章流别志论》,编撰了我国首部文学家传略集《文章志》,此三者均有首创之功,尤以《志论》对古代文体论及文体学贡献卓著,最受重视
摘 要:文景时期赋的创作者主要集中在诸侯身边,显示了诸侯王本身的强大实力。武帝收回诸侯的权力之后将赋家招揽到了自己身边,要求他们用大赋彰显皇帝的权威,并以赋家作为安抚各地的代言人,以此达到通过文化渗透集中皇权的目的。宣帝时期大赋已成皇帝专用的颂赞式文章。成帝则因后宫乱序、频繁扰民而逐渐失去皇室在民间的威望,皇权开始衰落,故而此时大赋以讽谏为主题。西汉末王氏篡权,大赋也失去了政治功用,转而成为个人
摘 要:在新中国电影的革命历史叙述话语中,延安和“陕北根据地”不仅仅是中国革命的圣地,更是一个超越了地理意义和历史意义的文化符号。其符号化内涵经历了三个阶段的演变过程,即反抗苦难的革命叙事、情感归处的精神家园,以及战争场域下的信仰圣地。深入探讨“陕北根据地”文化符号的生成机制及其内涵变化,有利于我们深刻认识电影作为国家意识形态载体的重要作用,也可以为当下中国电影如何建构和表达新时代的国家意识形态
摘 要:2017年,考古工作者抢救性发掘山西万荣西思雅北魏薛怀吉墓,出土完整墓志一方。该志翔实记录墓主的家世背景和仕宦履历,内容可与正史互相补证,对研究中古河东薛氏家族和北方民族、社会史极具参考价值。志主薛怀吉出自降臣薛安都之南祖房,依靠先世的功勋业绩、阀阅等第达到一流高门的层级。其政治归属系代人集团中的上客,备受恩典荣宠,仕进以五品释褐、三品终结,仕途飞黄腾达。且作为皇帝心腹重点培养,内充近侍
摘 要:祆教是粟特地区的本土宗教,并在汉唐时期随着入华粟特人的东迁而传入中国。祆教传入中国后,在主要以儒、释、道三教以及民间信仰和传统文化的基础上逐渐中国化:对儒家从孝道、仁爱、诚信、妇德、忠君事主思想的吸取到六经、礼教谙熟,并参加科举,为将为官;对佛教是从生死轮回思想等教义的接纳;在描绘祆教神祇时考虑了道教老子的形象,同时对道教的清静无为、寄情山水也充满向往;对汉地的民间信仰和传统文化也有所吸
摘 要:刘谦、刘隐出身岭南地方豪强,因为文化弱势而积极与士人合作,坚持士人政治。刘在位期间一直没有解决权力合法性问题,难以改变相对于士人的文化弱势处境,从而对士人不满,质疑士人政治,逐渐以宦官制衡士人,终于在晚年形成宦官政治取代士人政治的趋势。宦官在刘晟摆脱内忧外患的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解决了刘晟的权力合法性问题,从而真正崛起,推动南汉正式形成宦官政治,导致士人在南汉权力结构中的边缘化,让士人
摘 要:张仲实是我国著名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家、翻译家、出版家,是中国共产党优秀党员、无产阶级革命家,曾在党的出版宣传工作中担任要职。新中国成立前后,张仲实充分发挥理论优势,编订“干部必读”12本、土地问题、妇女解放运动等材料,为党员干部的理论学习与解决中国革命与社会主义建设问题提供理论学习材料;推动刘胡兰事迹的广泛传播,为解放区的无产阶级革命教育树立了英雄模范;指导杨家岭工作的生产与文化教育工作,
摘 要:瑶乡走出的革命家江华的精神品格主要涵盖:理想信念坚定,忠于党和人民;坚持求真务实,勇于担当奉献;坚守家国情怀,注重民族团结;坚持廉洁自律,不忘艰苦朴素。马克思主义是江华精神品格形成的“航标灯”;伟大建党精神是江华精神品格形成的精神力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江华精神品格形成的传统基因;瑶乡革命先驱影响是江华精神品格形成的直接动力。江华的精神品格有助于我们在新时代弘扬坚持马克思主义信仰、坚定理
摘 要:荀子的“礼”疏远了早期儒学的先验的道德性,凸显了客观现实社会的群体性特征。“群”,乃是荀子“礼”的根本属性。“礼”的基本内容也彰显了“治群”的基本功能。《荀子·修身》中讲:“人无礼则不生,事无礼则不成,国家无礼则不宁”,提纲挈领地概括了“礼”治群的三重规范。礼于人,荀子延续了“礼”对于人的德性约束,以礼法联结,强化了“礼”的规范力度;礼于事,荀子将礼义联结,“化性”之礼义落于群体生活中而
摘 要:《论语》礼制的诠解为古代经师看重,近代论语注本却往往忽略。《论语·八佾》载孔子云:“禘自既灌而往者,吾不欲观之矣。”此句的诠释很能体现礼制在经典解释中的重要性,历代诠解主要有三种:孔安国、邢昺等认为鲁国吉禘举行时间违反礼制;清人认为孔子讥讽当时宗室僭越大禘之礼;郑玄、马融从禘礼内部进行解释。分析三种诠解的方式,结合禘礼的内在仪式与外在历史背景,可以看出,孔子不欲观禘是其对传承周礼、谨遵礼
2023年11月19日,“丝路互通 魅力长安”第七届西安历史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在西安文理学院召开。本次会议为2023陕西省丝绸之路教育合作交流会系列活动之一,由陕西省教育厅、西安文理学院主办,西安文理学院国际交流处、长安历史文化研究中心承办,西安文理学院历史文化旅游学院、关中书院、《唐都学刊》编辑部协办。会议采取线上线下结合方式进行,来自俄罗斯、日本、伊朗、吉尔吉斯斯坦等国的20多位学者,中国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