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我国数字乡村建设已进入攻坚期与深水区,传统的刚性治理机制在数字化的乡村风险治理场域中面临诸多难题,而公共服务系统的“停滞”、基层政权体系的“梗阻”、社会组织机构的“失灵”以及农村居民主体的“蒙蔽”等现实困境严重掣肘数字乡村韧性的建构。复杂适应系统理论因契合风险治理主体、客体和环境的内在逻辑,与数字乡村治理情境的复杂性之间存在高度耦合。以关中平原H村的数字乡村韧性实践为考察个案,以复杂适应系
摘 要:数字乡村建设以数字技术嵌入乡村社会,改变乡村社会的结构特征与治理模式,重构乡村治理共同体,形成具有数字公共性特征的数字乡村治理共同体。数字乡村治理共同体以数字主体、数字空间和数字场景的建构逻辑,培育数字参与理念、构建数字联结纽带、搭建数字交往平台,实现数字公共性生产。数字乡村治理共同体通过治理主体的行动共建、治理方式的技术共治、治理资源的利益共享,推动乡村治理的数字赋权、数字赋能、数字赋利
摘 要:数字化是破解乡村公共文化空间发展困境的重要抓手,对于推进城乡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具有重要作用。数字化有助于打破“空间即建筑,形态即实体”的观念,推动乡村公共文化空间从线下向线上、实体向虚拟、传统业态向新兴业态转变,促进文化基础设施升级、服务机构互联和文化资源整合。鉴于实践中存在的数字化设施不足、文化资源互联共享不足、网络文化治理滞后等问题,乡村公共文化空间的建设和发展要以数字化赋能为主线,按
摘 要:延安精神跨越时空、历久弥新,是助促乡村人才队伍建设和推动乡村人才振兴的宝贵精神资源。鉴于延安精神在与时俱进中不变的普遍性指导价值以及党对延安精神的重视,将延安精神融入乡村振兴人才培养具备实施的现实基础和政治保障。提炼延安精神的内在精神因子,将之融入到乡村振兴人才培养之中,实现了延安精神对乡村振兴人才培养的价值传递,有助于解决乡村人才“用不上、下不去、留不住”的现实问题。在融入的具体路径上,
摘 要:共同富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人民群众的共同期盼。共同富裕旨在实现生活品质全面提升,不仅追求物质层面的富饶与充裕,而且强调精神世界的丰富与满足,即物质富足与精神充实和谐并进。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迈向新发展阶段,积极培育并激发农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有助于提升农民文化底蕴与道德修养,为乡村文化振兴提供强大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从而推动乡村社会全面发展与繁荣。乡村文化振兴是解决城乡人民精
摘 要: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党中央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受到海外学界的持续关注和研究。海外学者的研究具有极强的实用主义目的,重在剖析中国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动因,评估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成效以及展望乡村振兴战略的未来前景。在海外学者看来,新时代中国共产党的使命担当、重塑中国城乡关系和应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是中国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主要原因。中国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不仅提振了新时代中国经济的发展,推动了新时代中
摘 要:六次产业化是乡村产业发展的必然趋势,是推动乡村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路径和有效抓手。从分析六次产业化的内涵入手,探寻设计赋能乡村六次产业的基本逻辑和演化机制;从“设计乡村化和乡村设计化”双路径赋能机制和“设计介入-产业协同-融合共生”三个赋能维度,探索设计赋能的运行方式;构建一个包含资源支撑、设计驱动、制度保障的理论框架,提出乡村设计实践可以通过“一个框架、一个体系和一套制度”来实现设计赋能,并
摘 要:鉴于当前政策、理论和实践领域对农村集体经济本质缺乏共识,本研究采用胡塞尔现象学的方法论,特别是一般现象学还原、本质还原和先验还原等技术,系统地审视了“农村集体经济应该是什么”这一核心议题。通过全面梳理当前对农村集体经济的多维认知,从而为其本质探索提供更为宽广的视角。在搁置既有认识的基础上,采用更加开放的态度识别出土地集体所有制是农村集体经济的共相,这一发现为理解其本质提供了关键线索。进一步
摘 要: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具有市场性和社区性,农民共同富裕强调发展性和共享性两个维度的目标,二者在基本原则的人民性、实现途径的互助性和目标指向的全面性上相契合,这是构建新型农村集体经济促进农民共同富裕理论分析框架的基础。理论发展、实践探索和现实需求是揭示新型农村集体经济促进农民共同富裕内在逻辑演进的三个方面:理论逻辑是坚持公有制基础上农村集体经济制度的理论创新;历史逻辑是中国特色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发展
摘 要:混农林是高效利用自然资源、减缓气候变化的生态农业模式,农户的混农林低碳增汇措施对其贡献“双碳”目标具有重要影响。基于陕南秦巴山区864份调研数据,运用多元Probit模型以及调节效应模型探讨中国文化情境下价值感知对农户混农林低碳增汇措施采纳的影响,并分析不同措施之间的关联效应以及社会权威的调节作用。结果表明:(1)农户的减少含碳要素投入与减少非合意产出、减少含碳要素投入与提高经营强度、减少
摘 要:基于2022年山东和陕西2省6县(市、区)1 248户苹果种植户的微观调查数据,在使用有限混合模型(FMM)测度农户绿色生产转型程度的基础上,实证检验参与食品可追溯体系对农户绿色生产转型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1)参与食品可追溯体系会显著促进农户绿色生产转型,这一结论在解决潜在的内生性问题和经过多种稳健性检验后依然成立;(2)异质性分析表明,参与食品可追溯体系对大规模种植户、参与组织和受教
摘 要:拓展农民增收致富渠道是完善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的关键环节,也是中国实现共同富裕的核心目标。基于陕西省9市18县(区)3 658份农户微观调研数据,运用逻辑回归模型与中介效应模型,分析了数字普惠金融对农户家庭收入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研究表明,数字普惠金融对农户家庭收入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数字普惠金融发展水平越高的县域,农户的家庭收入水平越高,特别是在数字普惠金融的使用深度、覆盖广度与数字化程
摘 要:加速农业科技创新成果推广转化是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建设农业强国和实现乡村全面振兴的重要驱动力,备受各界关注。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传承坚守产学研用紧密结合办学特色,经过20余年实践探索,创建了以校、政、研、推、企、农多元协同为保障,以在区域优势特色农业产业一线建立多功能的试验示范站、汇集校地多学科人才团队、开展全产业链科技创新、构建“大学-试验站-示范园(示范户)-农户”科技成果进村入户快捷
摘 要:基于黄河流域100个地级市2011-2022年数据,实证探讨数字经济发展对农民收入的影响。研究表明,数字经济发展对农村居民收入有显著促进作用,这一结论在改变样本容量和双侧缩尾等稳健性检验后依然成立。区域异质性分析表明,黄河流域数字经济发展对农村居民收入的提升效应从下游、中游到上游依次递减;维度异质性分析发现,互联网发展的提升效应更大;城镇化水平异质性分析表明,城镇化水平较高的地区提升效应较
摘 要:运用IPCC方法测算2000-2020年黄河流域农牧业减排固碳水平,构建指标体系测算农业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应用空间杜宾模型探讨农业减排固碳对黄河流域农业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影响。结果显示:(1)农业减排固碳水平整体呈现“先下降后保持平稳再上升”的变化趋势,区域整体减排固碳能力较好;(2)2000-2020年,黄河流域农业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呈现波动上升态势,各地级市农业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的内部
摘 要:乡村振兴战略的总目标是农业农村现代化,涉农高校肩负着为国家发展战略提供人才支持的重要使命。基于563份问卷数据和30份访谈资料,运用层次分析法与Matlab软件对涉农高校大学生成长为新型职业农民影响因素进行建模并求解。结果显示,涉农高校大学生成长为新型职业农民影响因素一级指标相关性排序为:社会因素>个体因素>家庭因素>学校因素;二级指标分析结果表明,职业收入、职业发展、家
摘 要:在农业强国和金融强国建设背景下探讨农村金融高质量发展问题,对促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完善农村金融体系,助力乡村全面振兴,推动城乡融合发展具有深远意义。2024年8月9-11日,第十八届中国农村金融发展论坛在西北农林科技大学隆重召开,来自国内200余名师生代表汇聚于此,围绕农业强国与金融强国的内涵、特征和建设经验,农业强国与金融强国背景下农村金融高质量发展的现实挑战、战略路径以及重点领域和关键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