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主持: 王福军 【编者按】 免疫检查点抑制剂(immune checkpoint inhibitors,ICIs)让人类首次在治愈层面看到了攻克晚期癌症的希望。这类新药包括PD-1抑制剂、PD-L1抑制剂、CTLA-4抑制剂等,很多品种已进入国家及各地医保目录,在我国各级医院逐步推广应用。但这类“抗癌神药”可能引发免疫相关不良事件(immune-related adverse events
[摘要] 免疫检查点抑制剂(immune checkpoint inhibitors,ICIs)在肿瘤免疫治疗中占据了核心地位,极大地改善了肿瘤患者的预后。但随着临床实践的不断深入,发现ICIs在激活免疫系统的同时,还会引起各种不良反应,尤其是导致多种心血管毒性,使心血管死亡率升高。本文综述了ICIs诱发心血管毒性的临床表现形式、发生机制、诊断及防治方法等,为预防心血管损伤、改善心脏功能提供依据
[摘要] 随着免疫检查点抑制剂(immune checkpoint inhibitors,ICIs)在肿瘤治疗领域中的广泛应用,其引发的一系列心血管系统的免疫相关不良反应已引起临床重视。ICIs相关心肌炎的发生率虽然较低,但该并发症的高致命性使其成为重点关注对象。目前,关于ICIs诱导心肌炎的分子机制及病理生理过程的认知尚不充分。本文通过文献综述,探索ICIs相关心肌炎的发生机制、危险因素、临床
[摘要] 免疫检查点抑制剂(immune checkpoint inhibitors,ICIs)能阻断肿瘤的免疫逃逸,已被广泛应用于多种恶性肿瘤的治疗,但其导致的免疫相关不良事件也随之增多。心包疾病是常见的ICIs相关心血管不良反应,在急性期致死率较高。本文介绍了ICIs相关心包疾病的流行病学、致病机制、临床特点、治疗原则等方面的研究进展,以提高临床医生对该病的认识。 [关键词] 免疫检查点
[摘要] 免疫检查点抑制剂(immune checkpoint inhibitors,ICIs)显著提高了肿瘤患者的存活率,但越来越多的免疫相关心血管不良事件严重影响到患者的治疗和预后。本文综述了ICIs相关心肌病的发病机制、临床表现、诊断和治疗等方面的最新研究进展,以供心血管及肿瘤科医生在临床实践中借鉴。 [关键词] 心脏毒性;免疫检查点抑制剂;心肌病;应激性心肌病 [中图分类号] R
[摘要] 随着免疫检查点抑制剂(immune checkpoint inhibitors,ICIs)在恶性肿瘤治疗中的广泛应用,其引发的免疫相关不良反应引起了广泛关注,ICIs引发的心脏毒副作用带来较高的死亡风险。本文结合当前的研究和报道对ICIs相关性心律失常的流行病学、发病机制及其部分类型和其他ICIs相关心电图改变进行综述。 [关键词] 免疫检查点抑制剂;心律失常;心电图;心脏毒性
[摘要] 近年来,免疫检查点抑制剂(immune checkpoint inhibitors,ICIs)在多种癌症的治疗领域取得了显著进展,同时也伴随着免疫相关不良事件,其中ICIs相关心肌炎的发病率较低,但致死率高,而早期识别及治疗是避免严重并发症的关键。本文报道1例因程序性细胞死亡受体-1(programmed cell death-1,PD-1)抑制剂相关免疫性心肌炎合并三度房室阻滞而植入
[摘要] 目的 探讨ST段下移、ST-T改变与房性早搏和室性早搏之间的关联性。方法 使用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对临床心电图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研究ST段下移、ST-T改变与房性早搏、室性早搏之间的相关性。结果 通过对4 952例患者的心电图资料进行汇总分析,发现ST段下移和ST-T改变与房性早搏和室性早搏均存在显著相关性。ST段下移者发生房性早搏和室性早搏的概率分别是ST
[摘要] 目的 采用曲面重建(curved planar reformation,CPR)技术探究肾动脉狭窄参数与肾血管性高血压(renovascular hypertension,RVH)分级之间的效应关系。方法 回顾性分析34例RVH确诊患者的临床及影像资料,根据高血压分级标准将其分为2级高血压组(18例)和3级高血压组(16例);另收集12例受试者作为健康对照组。对三组分别行肾动脉计算
[摘要] 目的 探讨90岁及以上老年人异常心电图的特征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回顾性分析204例年龄为90岁及以上患者的住院资料,将患者按性别分为两组(男114例、女90例),对比并分析两组间基础临床资料、空腹血糖、血脂、肝肾功能、B型脑钠肽、心电图及心脏超声检查结果。结果 女性组入院时的收缩压和甘油三酯水平显著高于男性组(P<0.05),男性组肌酐及尿素氮水平显著高于女性组(P<
[摘要] 目的 探讨叠加图的原理及其在动态心电图分析中的应用。方法 选择4例与形态信息有关的典型动态心电图病例(窦性心律+室性心律、窦性心律+房性心律、窦性心律+交界性心律、双腔起搏器DDD工作方式+VAT工作方式),结合Lorenz散点图、心电瀑布图、逆向技术分析并总结叠加图的原理及优势。结果 室性心律呈宽QRS波形态,而窦性心律呈窄QRS波形态,通过叠加图可实现两种节律的快速分离;窦性
[摘要] 目的 探讨动态心电图危急值报告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纳入接受动态心电图检查的患者69 053例,共检出有危急值报告的患者376例。回顾性分析检出的动态心电图危急值,总结其在临床中的应用价值。结果 376例动态心电图危急值报告患者中有门诊患者65例,住院患者311例;动态心电图危急值报告通常出现在60岁以上的老年人群中。在5大类动态心电图危急值中,以急性冠脉综合征及严重的缓慢性心律
[摘要] 目的 比较新型无导线起搏(leadless pacemaker,LPM)和双腔经静脉起搏(transvenous pacemaker,TPM)在围手术期患者恢复情况方面的差异。方法 回顾性分析12例新型LPM治疗患者和136例双腔TPM治疗患者临床资料,应用倾向性评分匹配后,选取LPM患者(LPM组)和双腔TPM患者(TPM组)各11例。评估患者术后平均住院天数和伤口恢复情况。分别
[摘要] 目的 探讨经食管电生理检查(transesophageal electrophysiologic study,TEEPS)在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paroxysmal supraventricular tachycardia,PSVT)诊治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因心悸怀疑PSVT而行TEEPS的371例患者的电生理资料。分析TEEPS对心动过速的检出情况,并统计TEEPS相
[摘要] 上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发生率较低,占深静脉血栓形成的1%~4%。本文报道1例56岁女性,因病态窦房结综合征植入起搏器,术后11 d腋静脉远端血栓形成,给予小剂量利伐沙班抗凝治疗后腋静脉血栓消失。 [关键词] 病态窦房结综合征;起搏器;腋静脉;血栓;深静脉血栓 [中图分类号] R541.74;R540.4 [文献标志码] C [文章编号] 2095-9354(2024)06
[摘要] 目的 探讨去乙酰毛花苷注射液联合美托洛尔对心力衰竭(简称心衰)患者心功能及其血清细胞因子水平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选取70例心衰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治疗方案的不同,将患者分为对照组、联合用药组,每组各35例。对照组口服美托洛尔缓释片治疗,联合用药组采用去乙酰毛花苷注射液联合美托洛尔缓释片治疗。对比两组临床疗效、不良反应发生率,以及治疗前后心功能指标[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心脏
[摘要] 目的 探讨8-羟基脱氧鸟苷(8-hydroxy-2′-deoxyguanosine,8-OHdG)、NT-proBNP、锰超氧化物歧化酶(manganese superoxide dismutase, MnSOD)在心力衰竭(简称心衰)患者血清中的变化及其与认知功能的相关性。方法 前瞻性选取96例心衰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心衰组),另选取同期健康体检者96例作为对照组。通过蒙特利尔认知
[摘要] 目的 探究24 h动态心电图参数在临床诊断急性心肌梗死(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AMI)患者室性心律失常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选择200例AMI患者进行动态心电图检查,并记录相关参数。按照有无发生室性心律失常,将患者分为室性心律失常组和无室性心律失常组。比较两组24 h动态心电图参数:rMSSD、SDNN、SDANN-index、QT间期变异度(QT
[摘要] 目的 探究辅酶Ⅰ联合洛伐他汀对冠心病患者心功能及血清炎症因子水平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120例冠心病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60例采用洛伐他汀治疗(洛伐他汀组),另外60例采用洛伐他汀+注射用辅酶Ⅰ治疗(联合用药组)。比较两组治疗前后的心功能(室壁运动评分指数、左心室射血分数)、血清炎症因子(超敏C反应蛋白、核因子-κB、肿瘤坏死因子-α、白介素-1)及血脂(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甘油
[摘要] 患者因全身乏力、休克来院,心电图上可见前壁ST段抬高,进入胸痛救治流程;肌钙蛋白水平升高,复查心电图ST段进一步抬高,呈动态演变,初步诊断为心源性休克,急性前壁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急诊冠状动脉造影未见明显狭窄,排除心肌梗死;再结合患者炎症指标升高,诊断为感染性休克。随着病情的改善,复查心电图ST段回落。在胸痛中心,伴有心电图ST段抬高的心源性休克患者与感染性休克患者鉴别困难,如能及时
[摘要] 胺碘酮和美托洛尔作为心房颤动患者的常规用药,对控制心室率、维持窦性心律有良好效果,但可能会导致老年患者出现窦房结功能抑制,继而出现心律失常。本文报告1例72岁老年女性患者口服小剂量胺碘酮和美托洛尔致交界性心律的诊治经过。 [关键词] 胺碘酮;美托洛尔;心律失常;交界性心律 [中图分类号] R540.41 [文献标志码] C [文章编号] 2095-9354(2024)0
[摘要] 儿童经膜周部室间隔缺损介入封堵术后,早期常可发生交界性心律失常或束支阻滞,但发生交界性心律失常同时伴随束支阻滞的较为罕见。本文报告1例因膜周部室间隔缺损行介入封堵术的患儿,术后早期出现了加速性交界性逸搏心律伴左束支阻滞,导致QRS波增宽。本病例提示:如果在膜周部室间隔缺损介入封堵术后,复查心电图出现了增宽的QRS波,应考虑存在加速性交界性逸搏心律伴左束支阻滞的可能。 [关键词] 膜
[摘要] 宽QRS波心动过速(wide QRS complex tachycardia,WCT)是指心室搏动的QRS波宽度>0.12 s,并伴有心室率≥100次/min。WCT的常见原因包括室性心动过速、室上性心动过速伴功能性差异性传导或病理性束支阻滞、室上性心动过速伴预激(旁路前传)、心室起搏心律,以及高钾血症和抗心律失常药物(Ⅰa、Ⅰc、胺碘酮)中毒。抗心律失常药物(Ⅰa、Ⅰc、胺碘酮
[摘要] 心外膜脂肪组织是一种位于心脏表面的活跃的内分泌组织,不仅为心脏提供能量,而且还参与炎症反应和代谢调节。心外膜脂肪量的增加与心房颤动(简称房颤)的发病率升高显著相关,其可能通过促进心脏局部炎症、增加氧化应激或直接影响心肌细胞的电生理特性来促进房颤的发生和持续。本文综述了心外膜脂肪组织与房颤之间关系的研究现状,探讨了二者的关联机制,并针对心外膜脂肪组织在房颤发病中的作用提出了未来研究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