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桂籍海外华文作家谢凌洁的小说《双桅船》里书写了大量的族群记忆与文化融合的案例,并且对战争创伤进行了深刻的分析和描绘。同时,小说中穿插了作家对故乡广西北海的历史记忆场景的叙述,最终使谢凌洁小说呈现出其独特的地域性、包容性以及多样性的艺术特征。 【关键词】谢凌洁;《双桅船》;族群记忆;身份意识;融合 基金项目:广西哲社规划课题青年项目“跨文化视域下桂籍海外华文作家研究”(17CZW001)
【摘要】《醉思乡王粲登楼》从寒门文人角度出发,对贫贱的现实进行大力控诉,情感丰沛,铿锵昂扬,通过通感和联想的方式对读者造成巨大的情感冲击,而剧中第三折改编的王粲坠楼情节正是这一情志书写的高潮,也是全文的亮点所在。生的意义在对死亡的试探中得到了升华,揭示了王粲作为自然人、社会人的两重生命境界,将本剧从俗套的情节演进中脱离出来,赋予其更加崇高严肃的悲剧色彩和穿越时空的人生启示意义。 【关键词】《醉思
【摘要】道家的老庄生命哲学塑造了中国人自然时间中的生命意识。老子认为万物自然地从“道”中产生,发展与衰亡,不依恃于外在之物。庄子在继承老子思想的基础上,更加关注人的生命存在,认为人的终极目标是要达到“游”的状态,以进入超越的自由的境界。《文心雕龙·物色》篇受其影响,不再以时运交替的角度来观察世代文风的文质之变,而是在岁时变迁的阴阳运化中来体察万物的生命演变过程,以及物我之间的感召融合对于文学创作的
【摘要】《和爸爸在一起》是日本当代知名剧作家井上厦的代表性剧作,作品以广岛原子弹事件为叙述背景,着重刻画了广岛居民美津江这一饱受创伤的幸存者形象。本文基于心理分析的批评方法,结合创伤理论,从创伤和复原两个方面解读《和爸爸在一起》中的创伤体验,进而审视个体在战争中受到创伤后的生存状况。《和爸爸在一起》通过描写个体的创伤经历,控诉了战争对普通民众的戕害,表达了反对战争、呼吁和平的理念。作品中的主人公美
【摘要】V·S·奈保尔的《米格尔街》属于加勒比后殖民文学,其短篇小说的形式呈现了碎片化的美学特征,相比于时间和叙事的不确定性,空间占据了稳固的位置,从空间角度切入能够全面地把握本文的主旨。本文关注作者的“异托邦”书写,结合福柯的理论,从形式空间、现实空间和表征空间三个层面进行分析,三者遵循从抽象到具体再到感性的逻辑。语法“异托邦”解构了西方划定的中心-边缘的殖民分类标准;现实“异托邦”解构了在趋同
【摘要】《生》是俄罗斯当代著名作家瓦尔拉莫夫于1995年创作的中篇小说,讲述了一对普通夫妻在经历生子后重新认识生活本质的故事。“新生”是这部小说的重要主题,主要从三个层面得以展现:首先是婴儿的降生,象征着新生的力量与希望;其次是男女主人公精神的重生,他们经历了心灵层面上的蜕变与成长;最后是男女主人公对生活本质的重新认识,他们意识到生活的真正意义,体会到平淡生活的美好。 【关键词】《生》;新生;瓦
【摘要】卡夫卡在作品《审判》中塑造的法庭原型作为一种不可违抗的权力偶像,与圣经传统中的“巴别塔”意象符码高度契合。卡夫卡通过展现巴别塔式的法庭权威型构过程,揭示了人类疏离人本精神、专注物欲权能的原罪,并试图通过超越巴别塔的意志问询,探索一种对抗权威、自我救赎的可能。本文以巴别塔意象隐喻为指导,从“建构”“颠覆”与“超越”三个维度就文本内涵进行解读,为《审判》文本研究开辟新的视角。 【关键词】巴别
【摘要】王十月创作的乡土作品“烟村故事系列”《寻根团》《米岛》等作品在生态美学视域下对其故乡进行回望与审视,书写那片土地上人们的生存状况与精神困境。在乡土系列作品中王十月用“回望”的生态美学视角对故乡重新审视,以个人的生态价值体验来面对现代化进程下乡村的历史变迁,最终进行对乡村的精神守望,通过对理想空间的追寻确认自然生命的主体地位。从精神故乡的美好幻想到切身返乡的梦境破碎再到故乡在工业化冲击下的万
【摘要】刘凤诰是清代江西萍乡人,精于杜诗研究及文章写作,有《存悔斋集》传世。他在书法楹联方面也颇有造诣,被乾隆皇帝称为“江西大器”。刘凤诰中年因浙江乡试案而被发往黑龙江效力赎罪,期间完成了《集杜诗》两卷的创作,并将黑龙江的壮丽风光与民俗风情记录下来,保存在其《古今体诗》中。这些诗歌将黑龙江的山川风物纳入创作视野,对研究黑龙江文学以及流人文学具有重要价值。 【关键词】刘凤诰;《集杜诗》;东北流人;
【摘要】陀思妥耶夫斯基是19世纪俄罗斯文坛上一颗璀璨的明星,文学界对其研究已取得重大进展。其中,巴赫金为陀思妥耶夫斯基的相关研究提供了一个独特的视角。他在《陀思妥耶夫斯基诗学问题》一书中指出,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作品中存在一种独特的体裁形式,该体裁的源头可以追溯到古希腊罗马时期的梅尼普体。本文将对梅尼普体的形成以及发展脉络进行简要梳理,同时进一步探究陀思妥耶夫斯基创作中的梅尼普体特征,以求深入理解其创
【摘要】鹿作为一种心性纯良的动物很早就与人类社会产生了密切的联系,而作为诗歌意象来说,从《诗经》中代表的婚姻爱情、政治权利等意象逐渐发展到成为隐逸一词的符号。苏轼的鹿诗,既有从各个角度客观将鹿作为动物书写的,也有运用传统文化中有关鹿的典故进行讽刺感慨的,当然最多的还是以鹿抒情,表达自己的隐逸之情。而苏轼之所以频繁用鹿或麋鹿作为诗歌意象,大抵是因为麋鹿的生活环境与苏轼渴望的生活有很大的相似性。在艺术
【摘要】盛唐时期诗人出塞的人生经历,催化了边塞诗的成熟。大漠孤烟、雄伟瑰丽的自然地理要素在显性层面上构成了边塞诗歌创作的重要内容,而边塞地区别开生面、鲜活生动的人文地理要素则在隐形层面上呈现出浓郁的人文风情,这两种因素相互作用从而刺激着世人投身边塞的建功立业之心。因此,边塞诗歌创作不仅是诗人对边塞地区地理风貌的简单呈现,同样还承载着“以诗补史”的作用,进一步完善了文献中对边塞地理和人情风貌的记录,
【摘要】黑格尔作为18世纪古典哲学的集大成者,他的著作《美学》运用辩证法公式对美进行了详细、系统地划分,诗作为黑格尔美学体系中的分支又被划分为史诗、抒情诗和戏剧体诗。本文试通过对于“史诗观”的纵向梳理、黑格尔史诗理论的特点的分析以及基于《伊利亚特》来阐释黑格尔史诗理论的价值,以求对黑格尔史诗理论进行大致地梳理。 【关键词】黑格尔;史诗;美学;《伊利亚特》 基金项目:江苏省研究生科研与实践创新计
【摘要】《宋史》与《文献通考》大量记载了宋代“一产多子”的历史现象,其中以《宋史·五行志》《文献通考·物异考》最为集中。这些记载呈现出“重北宋轻南宋”、涉及地点范围广、女胎记录少等特点。“一产多子”在中国古代被视为一种特殊的生育现象,宋人对此现象态度不一:一是将“一产多子”视为“灾异之兆”;二是将之视为“祥瑞之征”;三是淡化“灾异”“祥瑞”观念色彩,而仅将之称为“异”。“一产多子”现象背后反映了宋
【摘要】情感劳动的异化表现在四个方面,即情感劳动者的劳动的异化、情感劳动者劳动本身的异化、情感劳动者情感的商品化、情感劳动者社会关系的虚伪化。在马克思主义自由观视域下发现,情感劳动的异化对情感劳动者的自由造成了消解,自由也对这种异化示以尺度,异化本身内含着通向自由的条件和可能。只有全面超越情感劳动的异化,情感劳动者的自由才能变为现实。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自由观;情感劳动;异化;情感劳动者;自由
【摘要】宋代皇权与相权的论争,经历了半个世纪,不算是完全落下帷幕,而是潜蜇等待新的视角、观点、方法。本文侧重点是探究南宋相权的本质。首先,可以明确的是北宋与南宋的相权不能一概而论。其次,本文所论述的五个南宋权相秦桧、赵汝愚、韩侂胄、史弥远、贾似道,其性格与行为以及乞得皇权青眼的手段不能混为一谈。同时,即便是现代学术百家争鸣的背景下,笔者亦不敢妄提新的论断,只是以张邦炜先生的观点继续延伸。总的来讲,
【摘要】在明代心学思想家中,湛若水的易学素养是相对较高的。首先他将《中庸》思想与《周易》思想紧密结合,推动了《易》《庸》学的融合创新;另外,湛若水融合了理学和心学的解《易》方式,对于象数之学进行了批判性的继承;最后通过重构“先天”与“后天”易学,来推动其心学易的发展。可见湛若水对于易学有着独到的认识,并由此推动了其心学思想的发展。 【关键词】湛若水;易学;《中庸》;象数;先天后天 湛若水,字元
【摘要】马克思的自然观并非凭空而生,而是深深植根于人类历史发展的沃土之中,并在历史的演进过程中不断汲取养分,得以丰富和深化。马克思自然观随着时代的变迁,逐步展现出其独特的魅力和深刻的内涵。它科学地分析了资本主义社会中的自然异化现象,在深入探究生态危机的社会制度根源后,设想构建一个理想的社会形态——共产主义,以实现人类与自然之间真正和谐统一的目标。本文对马克思自然观的历史演进、核心要义,以及其在当代
【摘要】清末民初是辽东地区新式教育发展的重要阶段。在帝国主义势力的掠夺、踊跃的闯关东移民、全国推行的教育现代化浪潮的综合作用下,辽东地区新式教育开始发展起来。以安东、凤城、桓仁、宽甸为代表的辽东县域,形成了以基础教育、职业教育、社会教育为核心的新式教育体系。辽东地区的新式教育具有起步晚但发展迅速、注重基础教育与职业教育的特征,对于辽东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社会变革与教育的现代化变迁产生积极的促进作用
【摘要】在电影艺术中,蒙太奇手法是一种组接和构成的艺术手段。《让子弹飞》融合了文艺片和商业片的元素,因其独特的故事情节和精湛的拍摄技术引起了大众的广泛关注。本文旨在探讨该电影中蒙太奇手法的运用,希望能让读者对该片的电影语言有更深入的理解。 【关键词】蒙太奇;《让子弹飞》;商业片 一、电影《让子弹飞》的背景和影响 《让子弹飞》是一部备受瞩目的电影,由著名导演姜文执导,于2010年春节档期上映。
【摘要】电影深藏着观众现实欲求之物,同时呈现出导演思想的投射。克里斯蒂安·麦茨以“想象的能指”的概念来指称电影,创立了第二电影符号学,认为电影能指依靠视听幻觉在无意识层面呈现。作为好莱坞“梦魇制造者”,大卫·林奇的焦虑型人格是无意识电影的灵感来源,其作品的人物刻画、故事整体走向具有强烈的心理色彩与个人特征。精神分析视阈下对大卫·林奇生活与执导电影作品作关联性分析,论述童年、创伤、梦境对其电影艺术创
【摘要】《古今乐录》为南朝陈僧人智匠编写的一部记录宫廷音乐著作,现已散佚。《乐府诗集》作为《古今乐录》佚文的较大载体,也是清人和今人重新辑佚的重要参考。本文通过整理《乐府诗集》中的《古今乐录》佚文,发现其内容与《宋书·乐志》以及南朝梁陈时的宫廷音乐有密不可分的联系。 【关键词】《古今乐录》;《宋书·乐志》;南朝;宫廷音乐 一、《古今乐录》与《宋书·乐志》的联系 通过对比两者中部分曲目的内容,
【摘要】由李旭执导、娜仁花主演的《傍晚向日葵》荣获第36届中国电影金鸡奖最佳中小成本故事片、最佳摄影提名。该片将视野聚焦于乡村景观,塑造了一个充满哲思的“异质空间”,通过诗意的影像表达与镜像呈现,展现唯美朴素的乡村异托邦和超现实的精神世界,凸显了乡村异托邦的异质性,强化了其作为治愈之乡的幻觉性和补偿特质,深刻体现了一种向死而生的生命哲学。 【关键词】异质空间;异托邦;海德格尔;《傍晚向日葵》
【摘要】通过对明代中国审美文化及中国插花艺术相关史料进行探索分析,本文认为明代插花艺术无论从插花艺术的创作过程、插花艺术整体氛围的创设、插花艺术的养护管理和品评鉴赏以及插花艺术哲学层面的深入体悟等诸方面,都完成了理论和实践的全面总结,为中国传统插花艺术的发展奠定了明确的创作风格,构建了一套完整的插花艺术创作体系。中国传统插花艺术发展到明代,从理论技艺都达到了成熟完善阶段,对于现今学习中国古典插花艺
【摘要】解构主义翻译思想对传统的翻译理论造成了冲击,本文通过对《菩提树下》三个中译本的分析,探究解构主义翻译思想对中国传统古诗词翻译的推动作用,并分析解构主义翻译理论的局限性。 【关键词】解构主义翻译观;《菩提树下》;福格威德 一、引言 奥地利抒情诗人瓦尔特·封·德尔·福格威德(Walther von der Vogelweide,1170—1230)既是中世纪最伟大的抒情诗人,也是德国文学
【摘要】《柴米油盐之上》作为一部优秀跨文化传播作品,受到了国内外主流媒体和官方的认可和称赞。从翻译传播学中的媒介、受体、效果三要素出发对《柴米油盐之上》的翻译策略及译文选择进行深度剖析,结果显示译者多使用“省译”和“缩译”的策略来平衡字幕翻译的制约,使用“意译”和“音译”的策略来规避文化因素的影响并实现跨文化传播的目的。翻译作为跨文化传播中的一环,译者在翻译时同样可以遵循共情机制,凸显剧集内容所暗
【摘要】科技文本作为传递科技知识、促进学术交流的重要载体,对科技信息的准确传达和科技合作的深入开展至关重要。然而,由于科技类文本中专业术语、被动语态以及长难句使用频繁,其翻译过程中往往存在诸多难点。功能对等理论是尤金·奈达的翻译理论之一,对于科技文本的翻译实践具有重要指导意义。本文基于功能对等理论,从词法对等和句法对等两方面对科技文本翻译的难点进行深入分析,并提出相应的对策。研究结果表明,功能对等
【摘要】江西红色旅游资源丰富,是中国革命的重要发源地之一。其景点英译研究对中国红色文化外宣传播有着积极作用和意义。本文以井冈山革命景区、八一起义纪念馆为研究对象,从语言错译、语用误译、文化误译三个方面,对景区中的英译文本进行分析,梳理主要问题,提出江西红色文化外宣英译策略及建议。 【关键词】红色旅游;红色文化;外宣;译介;景点英译 基金项目:本文系江西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红色文化传播
【摘要】巴斯奈特的文化翻译理论强调了文化在翻译活动中的重要性,译者不仅是语言转换者,更是文化传播者。《草原文化的生态魂》是一部研究草原文化与生态环境关系的著作,涉及的草原文化负载词是理解草原文化精神和价值的关键。综合运用多种翻译策略,既保留文化负载词的原始内涵和文化特色,还可以更好地在不同文化间传递草原文化的生态智慧和精神价值,促进草原文化的传播。在文化翻译理论指导下,本文探讨了《草原文化的生态魂
【摘要】“通”是南阳方言中常用的一个主观性程度副词,一般用于超预期和反预期。“通”既可表示绝对程度,也可以表示相对程度:表示绝对程度时,只能修饰具有[+可变]语义特征的形容词和持续性的动词性词语;当表示相对程度时,也可修饰处于变化发展进程最终状态位置上的形容词。 【关键词】南阳方言;主观性程度副词;“通” 基金项目: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豫鄂陕交界地带情态范畴对比研究”(项目编号:GD2
【摘要】阅读是促进终身学习的有效方式。主题阅读是一种可由全社会共同参与的阅读活动,有利于学习型城市的建设。旨在推进学习型城市建设的主题阅读活动组织,要重视全学段的校园阅读衔接,建设阅读教育共同体;要打造校园与社会互动的全民阅读风尚,推进终身学习理念的落实;要通过城市语言景观的设置提升阅读氛围,丰富阅读行为的接入端口,形成城市的独特阅读文化。以《诗经》《论语》为代表的经典文本是主题阅读活动开展的优秀
【摘要】“去年”或者“旧年”这两个词语均有“过去的一年”这个含义。本文对这两个词语的语音、语义、语源等方面做了初步的探究,以证明它们之间的同源关系。 【关键词】“去年”;“旧年”;同源 一、引言 在现代汉语中,表示“过去的一年”,即相对今年而言的上一年,我们一般使用“去年”一词。通过检索BCC语料库就可以发现大量例证,如: (1)我是去年10月1日参军的。你知道这是什么日子?(魏巍《东方》
【摘要】“进言”一词最早见于《荀子·臣道》,用于臣子向君主提出建议或劝谏。现代汉语中词义扩大,泛指给集体或个体提出意见或建议。近来,报刊常常出现“进言”对象有误、词性混淆等情况。通过对“进言”溯源,并依据词典释义分析误用例句,总结误用的原因为未能完全了解词义以及对“进”字的忽略。应根据具体语境规范使用“进言”一词。 【关键词】“进言”;误用;规范;词义;词性 基金项目:温州大学2023年硕士研
【摘要】互联网时代,社交媒介的发展推动着网络梗的快速传播。网络梗作为一种新形式的话语表达,有着简洁生动、易于理解、形式多样、强关联性、强情绪色彩等特征。针对网络梗出现的低质量、泛娱乐化、不规范化问题,本文从主流媒体、网络媒体、网民等角度出发,提出加强监管、主流媒体引领、网络媒体制定审查检验制度、网民提升网络语言素养等解决对策来构建良好的网络语言环境。 【关键词】梗语言;问题;网络规范 基金项目
【摘要】近几年,“血管、血库、血洗”等“血X”词语发生了大范围的跨域使用和语义泛化现象,并在此基础上产生了一系列网络热词,如“血亏、血赚”等。本文对照词典,借助语料库及互联网各大平台,梳理该类词语的跨域使用及词语泛化过程。研究发现,“血X”词语跨域使用涉及交通、游戏、经济等多个领域,跨域过程中发生了不同程度的泛化,包括语用泛化和词义泛化。而从认知角度分析,隐喻机制发挥作用以及模因的复制和传播是该类
【摘要】《水浒传》中的“条”字出现频率很高,用法非常灵活。考察“条”字用法,既能归纳出《水浒传》中“条”字的词义系统,又能窥见从古代汉语到近代汉语词义的演化规律。“条”的基本意义是“细长的树枝”,以这个基本义为中心经由两个不同分支,虚化出“条1”和“条2”两个量词义,即用来称量条状物的量词“条”和用来称量分项的抽象事物的量词。继而其作量词所修饰的对象范围也经过了由具体到抽象、由实物到虚拟、由无生命
【摘要】报刊是社会历史发展的见证、历史文化资料的宝库。与官方的大报大刊相比,小报是公众意见和社会态度更为真实的反映。近代上海小报关注普通人的日常生活和小事,是反映东西方文化碰撞的微观镜像。本文以民国时期的《晶报》为主要考察对象,从西方消息传播、旧俗与新潮变革、新式生活形成等方面具体梳理分析近代上海小报与东西方文化的碰撞,以期探讨近代小报关于东西方文化碰撞的现象呈现与过程机制。 【关键词】 上海小
基金项目: 2024年桂林理工大学本科专业建设专项《商务首饰设计》产教融合课程建设项目;2024年桂林理工大学本科教学改革工程项目《人工智能时代高校首饰设计个性化教学推荐路径研究》,编号:2024B05。 作者简介: 江婷,女,汉族,江苏连云港人,桂林理工大学,副教授,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数智首饰设计。 武佳,女,汉族,山西永济人,桂林理工大学,讲师,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首饰设计与创新
作者简介: 邓剑龙,男,汉族,甘肃武威人,本科,甘肃省武威市凉州区文化旅游产业服务中心群文助理馆员,研究方向:群众文艺、文物保护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