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版画艺术在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自古以来就承载着中华民族的历史文化和艺术精神。从古代木刻版画的发展繁荣,到现代版画的转型与当代版画的探索,中国版画始终坚持传统与创新相结合,不断探索新的艺术形式和表现手法。20世纪以来,中国版画的发展传承了鲁迅先生所倡导的新兴木刻运动精神,是中国现当代艺术史中书写的重要篇章。进入21世纪,数字化和人工智能时代的到来为中国版画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与挑战。新时代
兴起于20世纪30年代的新兴木刻运动,至今已有90多年的历史。回顾新兴木刻运动的倡导者鲁迅先生曾说过的“……将来的光明,必将证明我们不但是文艺上的遗产的保存者,而且也是开拓者和建设者”,这也印证了鲁迅先生的先见之明。 当代中国的版画,立足于学科的价值,强调学术的追求,完善话语的建设,在中国美术整体的提速发展中,不断发现着问题、不断辨别着路径、不断刷新着自我。 学科建设重心前移 整体重心前移是
中国版画在悠长的发展历程中形成了两个传统,一个是古代木刻传统,一个是现代的新兴木刻传统。前者以独创的雕版印刷技艺与丰厚的古代文明承载,成为中华民族乃至全人类宝贵的文化遗产;后者以新的视觉方式、新的精神魂魄实现了版画现代形态的确立。然而,随着改革开放后西方现代主义文艺思潮的冲击,版画转型裂变为多种形态。版画生态的改变与格局的重组,使其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新时代的版画如何在传承中拓创,在发展中保持其独
中国版画是中国美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承载着中华民族的文化底蕴和艺术精神。特别是20世纪中国版画的发展传承了鲁迅先生所倡导的新兴木刻运动精神,使这门艺术始终与中华民族的复兴和广大人民的命运紧密相连,并在中国现当代艺术史中书写着重要篇章。 随着时代的变迁和社会的发展,版画艺术面临着新的机遇与挑战。在全球化的语境下,随着中国版画家们在艺术观念以及学术交流合作等方面的不断拓展,他们在国际艺术舞台上日益受
中国是一个拥有数千年悠久历史与灿烂文明的国度,我们用什么精神气息与表现形态的艺术作品与国际同行交流,不单纯是一种学术活动,也是一种文化传播。 “全球化”在文化上不应“一家独大”,而应有文化多样性。每个民族都有各自独特的文化传统,只有多元并存,世界文化大观才能呈现出人类文化的丰富多彩与辉煌灿烂。当下,中国应该重塑怎样的文化形象以及如何提升自己的文化影响力?中国艺术教育培养什么样的人?我们的青年艺术
版画自古以来是记录和传播人类历史和文明的一种艺术语言,传承着中华文明开放包容、海纳百川的气度。在版画的国际交流中,中国版画的深厚文化底蕴对世界文明的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而世界文化的多元生态和多样性,也为中国版画的发展提供了丰富的文本参照。版画的复数性、包容性、便捷性,以及制作和展示活动的国际性,让不同国家、不同身份的创作者可以平等交流和同台竞技,因此版画也是最具平等意识和国际精神的画种。在世界文化
“振叶以寻根,观澜而索源”。中国版画发展至今日,其发轫与弘扬都离不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红色文化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合力滋养。于笔者看来,中国当代版画话语体系的建构须以守好中华文化的根和源为前提和基础,以寻求彰显中国式现代化发展在版画领域的创新为指向,即在“守正”中寻求“创新”和发展。 回顾中国版画发展史,雕版印刷术的发明不仅为中国传统复制版画奠定了技艺基础,更赋予其清雅脱俗、工致隽秀的美学气
本报讯 6月28日,由中共上海市委宣传部作为指导单位,上海市文化和旅游局、中共上海市委党史研究室主办的“光荣之城——上海市革命场馆联盟红色文物史料展”在上海市历史博物馆(上海革命历史博物馆)开展。上海鲁迅纪念馆、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纪念馆、上海韬奋纪念馆(中国近现代新闻出版博物馆)、上海宋庆龄故居纪念馆、上海市龙华烈士陵园(龙华烈士纪念馆)、中国共产党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纪念馆、中国社会主义
本报讯 5月25日,“光辉伟业 红色序章——北大红楼与中国共产党早期北京革命活动主题展”巡展走进革命老区安徽金寨,在金寨县革命博物馆馆前广场开展。展览由中国共产党早期北京革命活动纪念馆(北大红楼)、安徽金寨县革命博物馆联合举办,以丰富的图文,再现了五四运动前后一大批青年知识分子齐聚北大红楼,寻求真理、唤起民族觉醒的光辉历史。同时,展览也展示了北京作为新文化运动的中心、五四运动的策源地、马克思主义在
本报讯 6月25日,由天津博物馆、北京鲁迅博物馆(北京新文化运动纪念馆)联合举办的“相约·起航——天津与中国共产党的创建”展览在中国共产党早期北京革命活动纪念馆(北大红楼)开幕。展览分为“风云变幻 艰难求索”“真理之光 照耀前途”和“南湖红船 津门扬帆”三个单元,运用120余张珍贵的历史照片、文献档案图片和50件文物及复制件,充分展示了天津在中国共产党创建过程中所发挥的独特作用。 值得一提的是,
本报讯 6月23日,由河北省群众艺术馆指导、石家庄市文化广电和旅游局主办、石家庄市群众艺术馆承办、石家庄市美术馆支持的“染毫写初心 赋彩颂盛世——庆‘七一’石家庄市群众美术、书法精品展”在石家庄市美术馆开展。 展览从河北省各县(市、区)征集到的500余件美术、书法作品中遴选出110件精品进行集中分类展示。参展作品涵盖中国画、油画、水彩画、篆书、隶书、楷书、行书、草书等多种艺术形式,一幅幅精美的书
本报讯 5月31日至6月20日,“心生之相——中国美术馆藏肖像艺术展”在中国美术馆展出。此次展览是中国美术馆“典藏活化”系列展,共展出中国画、油画、版画、雕塑、摄影等种类的肖像作品近200件。 民盟中央副主席、中国美术馆馆长、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吴为山表示,为展示与促进肖像艺术的传承、创新与发展,中国美术馆特别策划了此次展览。历史悠久的肖像艺术,不仅展现人的外表、仪容,反映人的性格、情感,还是一
本报讯 6月24日,国家艺术基金2024年度艺术人才培训资助项目“中国书画鉴赏人才培训”开班仪式在中国国家博物馆学术报告厅举办。 中国国家博物馆书画院院长、项目负责人杨军表示,本次培训项目授课教师共邀请到了全国40余位学术界和业界有影响力的专家和学者,希望学员通过深化学习研究,以时代思维,激活藏品内涵,更好应用于文博事业与书画鉴藏学科的发展。 中国国家博物馆常务副馆长陈成军表示,此项目是中国国
本报讯 6月27日,由国家文物局、北京市人民政府、四川省人民政府主办,北京市文物局、四川省文物局作为指导单位,首都博物馆、北京大运河博物馆、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四川广汉三星堆博物馆、成都金沙遗址博物馆承办的“探秘古蜀文明之三星堆”展览在北京大运河博物馆开展。 作为20世纪人类最伟大的考古发现之一,三星堆可谓考古史上浓墨重彩的一笔,不仅出土了众多珍贵的文物,更以其独特的文化面貌和丰富的历史内涵,
本报讯 6月23日,由中国艺术学理论学会、清华大学美术学院联合主办的中国艺术学理论学会艺术评论专业委员会成立大会,暨“中国当代艺术评论的功能与方法研讨会”在清华大学美术学院举办。 中国艺术学理论学会会长彭吉象代表中国艺术学理论学会致辞,他表示,新成立的艺术评论专业委员会应承担起以下工作:一是帮助人们更好地鉴赏艺术作品,提高艺术鉴赏能力与水平;二是通过对艺术作品的评价,形成对艺术创作的反馈,促进艺
本报讯 6月21日,“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与中央美术学院文艺评论合作备忘录签署仪式”在京举行。中央美术学院院长林茂,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兼秘书长、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文艺评论中心主任徐粤春致辞,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副秘书长、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文艺评论中心副主任袁正领,中央美术学院副院长吕品晶代表双方在合作备忘录上签字,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文艺评论中心研究处处长何美宣读备忘录。双方以马克思主义文艺
伴随着暑假研学高峰期的来临,刷满屏幕的还有各类琳琅满目的研学旅行活动。《关于推进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的意见》指出,“开展研学旅行,有利于促进学生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激发学生对党、对国家、对人民的热爱之情;有利于加快提高人民生活质量,满足学生日益增长的旅游需求,从小培养学生文明旅游意识,养成文明旅游行为习惯”。 研学旅行作为一种融合教育与旅游的创新形式,近年来受到了广泛的关注和追捧。随着时代
本报讯 6月27日,中国国家画院导师工作室访问学者·高级研修班结业作品展开幕式暨结业仪式在中国国家画院明德楼举办。中国国家画院党委书记燕东升,中国国家画院副院长谢小凡、徐涟,中国国家画院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王青云,中国国家画院导师代表詹忠效、徐建华、范扬、邹明、邢少臣、张志民、曾来德、胡伟、王艺、张江舟、何加林、蔡大礼、贾文忠、卢禹舜、梁明、方土、王厚祥、于文江、洪厚甜、郭子良、范存刚、王永刚、李
本报讯 6月22日至30日,北京文化艺术基金2023资助项目“绚烂的地铁艺术长廊——北京地铁壁画艺术展”在北京市规划展览馆举办。本次展览共展出具有鲜明文化主题、独具艺术品格的170幅地铁壁画艺术作品,这些艺术作品展现了传统与现代文化的交融之美,为观众呈现一个绚烂的“地铁艺术长廊”。此次展览由中国壁画学会策划,联合中央美术学院、北京城市规划学会、北京市规划展览馆和北京市基础设施投资有限公司共同举办。
本报讯 近日,由浙江省文化广电和旅游厅、杭州市人民政府、文化和旅游部民族民间文艺发展中心主办的“生生不息大运河——浙江省级大运河文化传承生态保护区建设成果展”在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馆举办。此次展览以大运河申遗成功十周年、中国加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履约20周年为契机,全面呈现杭州拱墅区、余杭区、临平区三区共建浙江省级大运河文化传承生态保护区工作成果。作为2024年“文化和自然
人工智能与设计学科专业发展大会在山东工艺美术学院举办 6月20日,由山东工艺美术学院主办的“人工智能与设计学科专业发展大会”在山东工艺美术学院长清校区举办。山东工艺美术学院院长董占军表示,近年来,山东工艺美术学院高度重视人工智能赋能设计教育发展,顺应时代潮流,积极应变、主动谋划,探索出一条“人工智能+设计教育”的新路径。与会专家、学者分享了前沿的研究成果,以及交流人工智能在设计领域的实际应用和设
本报讯 6月25日,“生命密码——韩美林生肖艺术展”在北京韩美林艺术馆开幕。 生肖文化在悠久的历史传统中展现出了旺盛的生命力与创造力,已经渗透进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成为中国人血脉共生、历久弥新的文化现象与文化传统。韩美林笔下的十二生肖,超越了民族与国家的界限,以对万物生灵的普遍关怀,成为世界人民喜闻乐见的艺术硕果。 “韩美林生肖艺术展”系列展自2019年启动以来,已在故宫博物院、泰国曼谷中国文
本报讯 6月18日,“慷慨啸歌——孟祥顺画虎艺术全国巡展”在重庆美术馆开幕,展览由中国美术家协会、中国艺术研究院主办,重庆美术馆、重庆市美术家协会承办,是孟祥顺画虎艺术全国巡展的首场展览。本次展览不仅是孟祥顺40多年艺术生涯的一次深情回顾,更是他与山城人民视觉与心灵的一次深度交流。此次展览展出的100余幅作品,分为“长啸震山谷”“雄姿抒豪情”“方寸见气度”“书风承气格”“无私传艺道”五个单元,每一
本报讯 6月21日,“穿行——汪天亮漆艺术展”在湖北美术馆举办。展览以“穿行”为主题,旨在以开放的态度、开阔的视野来审度汪天亮漆艺创作的个案价值,通过60余件不同媒材、不同形式和意趣的作品,呈现他在传统和当代之间、在技与艺之间、在绘画和书写之间、在大漆与水墨之间的自由转换和积极探索。所选作品多为首次展出,涵盖2010年至今的重要创作。展览分为玄妙山、漆墨象、得自乐三个板块,一方面梳理其个人创作的面
本报讯 6月23日,“情韵西部——吕智凯水彩艺术展”在中国美术馆举办。本次展览是中国美术馆学术邀请系列展,展示了吕智凯描绘西部风景的十余件水彩作品,包括获第十届全国美展铜奖的作品《曦》。 吕智凯的水彩作品以西北风景作为创作主题,这源于他对故土乡情的深厚情感与深刻感悟,西北地域风貌与人文气质是其作品特有的艺术底色。吕智凯着力于地域文化与情怀的传达,立足"西北水彩"这一概念,不断探究地域水彩语言的当
本报讯 6月21日,由国家大剧院主办的“墨语·漆言·心画——温骧的艺术世界”展览在国家大剧院艺术馆(西厅)开幕。展览展出温骧以水墨和大漆为媒介创作的70余幅作品,包含他早年师法古人的临摹之作、赴日研修时期的部分作品,以及近些年来的山水作品。从中我们不仅可以感受到温骧创作风格的变化,更能体察到他在山水画中寄托的心与自然和谐共舞的丰沛情愫。 温骧1957年生于书香世家,自幼喜爱书画,在其艺术道路的发
本报讯 6月23日,由西海美术馆主办,惟典臻藏协办的“前奏与沉思——马轲个展”在西海美术馆举办。此次展览由崔灿灿担任策展人,展览以非线性叙事的方式,展出了马轲自1997年至今的130多件作品,涵盖艺术家不同时期的重要作品与转折点。作品包括绘画、纸本、手稿、档案、纪录片等不同媒介。 作为西海美术馆个案研究性展览的延续,此次展览是对于马轲过往艺术实践的一次深入回溯与细读。在清华大学教授汪民安看来:“
瑞士巴塞尔艺术博览会(Art Basel)(以下简称为“巴塞尔艺博会”),作为全球历史悠久、地位重要的国际艺术博览会之一,已有54年的历史。 6月11日至16日,285家画廊带着他们的收藏、展品和梦想,再一次来到瑞士巴塞尔这个小城的Messe会展中心,而这座充满中世纪风情的小城,也在短短一周的时间里迸发出了极大的艺术魅力。今年的巴塞尔艺博会将为艺术经销商、收藏家以及艺术家带来哪些新启示和新风向?
近日,两名来自“停止石油”(Just Stop Oil)组织的环保主义者对英国历史悠久的巨石阵泼洒了橙色颜料,引起了世界各地的广泛关注。这一行为虽未造成严重损害,但因其涉嫌破坏古迹,涉事人员已被英国警方逮捕。英国首相苏纳克谴责此举为“可耻的破坏行为”。 据了解,这两名环保人士选择在夏至前一日采取行动,意在通过这种极端方式吸引公众和政策制定者的注意力,推动对环境保护议题的关注。他们表示,所使用的颜
为迎接2024年巴黎奥运会和残奥会的到来,巴黎玛摩丹美术馆策划了一场名为“竞赛!艺术家与运动(1870-1930)”的主题艺术展览。该展览追溯了1870年至1930年间的运动主题创作,汇集了来自欧洲、美洲、亚洲的多家艺术场馆和私人藏家珍藏的大约160件画作及相关档案资料。展览将呈现从印象主义到立体主义等不同艺术流派下,各个时代的艺术家们如何描绘运动和运动员。展出的主题包括赛马、帆船比赛、击剑、摔跤
“现在你看到我们:英国女性艺术家(1520—1920)”特展集中展示了在1520年至1920年间活跃在英国艺术界的女性。展览汇集了超过150件艺术作品,包含绘画、雕塑、摄影等。从英格兰都铎王朝开始,至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全面回顾了这400年间英国女性迈向职业艺术家身份的艰辛历程。此次展览旨在破除历史上外界对于女性艺术家的“业余人士”的刻板印象,展现玛丽·比尔、安吉丽卡·考夫曼、伊丽莎白·巴特勒和劳
布兰登·墨菲(Brendan Murphy)是一位出生于1971年的美国艺术家,他的艺术作品常常融合了绘画、雕塑和装置艺术的元素,展现出对色彩、形式和材料的独特处理和创新。他的作品通常具有强烈的视觉冲击力,吸引观众深入思考和感受,同时也展现出一种深刻的艺术内涵和意义。墨菲的艺术生涯十分传奇,他曾经是一名职业运动员,后来还在华尔街担任金融交易员,最后才从事艺术创作。他的作品被广泛展览和收藏并放置在公
【编者按】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开设了《设计思维》的相关课程,经过20年的课程建设,不断完善并确定了完整的教学体系,包括清华大学校级通识选修课、美术学院研究生专业必修课,以及面向更多受众的学堂在线“慕课”,配套开发的教材《设计思维与方法》(陈楠著,2021年,中国青年出版社),目前已历7次印刷累计发行30000余册,荣获清华大学优秀教材一等奖。该课程先后被数十所国内高校引入,仅学堂在线平台学习人数就达1
6月19日,浙江大学书法美育馆(陈振濂书法美育馆)开馆,同期“印记大象”西泠印社藏当代名家篆刻作品展、“一带一路”世界图形印展(核符号标准)在书法美育馆开展。 书法(篆刻)是汉字文化与中华文明的载体,同时又是广受社会大众欢迎、显示文化品位的传统艺术门类。中国文联副主席、西泠印社副社长兼秘书长陈振濂表示,“浙江大学有五万大学生和硕博士研究生,我们希望书法、篆刻艺术,与工科、医科、农科等专业,碰撞出
“夯实基础、传统研习、创新转化”是雕塑高研班的整体教学思路。课程分为具象雕塑基础、主题性雕塑创作、中国传统雕塑创新性转化三个研究板块。着重训练学员扎实的造型基本功、学习中国传统造型艺术中所蕴含的审美情趣、造型观念、美学原理,汲取传统的营养,并引导学员在主题性雕塑创作中加以表现进行转化,逐步构建学员自己的创作方法、塑造语言和主题雕塑叙事的多样性表达。 夯实基础与艺术素养 雕塑基础包含头胸像泥塑、
如果说毕业季的告别是潮湿的,那么四川美术学院毕业生的6月则更像是拥抱社会的润泽。“开放的六月——四川美术学院艺术游”活动打破了学院与公众、校园与社会之间的壁垒,这场学院与大众的双向奔赴在走过20年历程之后,已成长为添彩美好生活的重庆特色文化IP。 2024年,四川美术学院毕业展在以“元启之夜·数智未来”为主题的“国窖1573·美术馆之夜”跨界视觉秀中启幕。正如“元启”与“数智”关键词所提示的,这
黄永玉曾是中央美术学院版画系的教授,他用个人特有的启发式教学方法,培养了大批优秀的版画人才,所以先生是教育家。黄永玉一生写了大量散文、杂文、诗歌,文笔潇洒、幽默生动,还写了长篇传记小说《无愁河的浪荡汉子》三部曲,可惜还有更多部没能写出。他在生命的最后时刻仍在写作,99岁出版了散文集《还有谁谁谁》,所以先生是文学家。黄永玉一生创作了大量的版画、油画、彩墨画,在陶瓷、紫砂、玻璃、蜡染、剪影等各类别都留
丝履,是古代男女日常生活中常用的一种鞋子。汉乐府《孔雀东南飞》中,刘兰芝在毅然辞家时“足下蹑丝履,头上玳瑁光”;在决然辞世时“揽裙脱丝履,举身赴清池”。对古时女子而言,鞋子除了作为衣饰外,还有着特别的意义。古时女子出嫁,女方家要为出嫁的女儿做一双鞋子,“鞋”取“谐”之意,“双鞋”取“夫妇双方和谐”之意。 近日在北京民生现代美术馆举办的“驼铃声响——丝绸之路艺术大展”中,就展出了多件与鞋相关的文物
小暑是农历二十四节气的第十一个节气,夏天的第五个节气。《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载:“六月中,暑,热也。就热之中,分为大小,月初为小,月中为大,今则热气犹小也。”小暑的到来也意味着天气开始炎热,小暑之后就是一年中最热的节气大暑。从小暑一直到处暑,这之间是一年中气温最高且又潮湿、闷热的时段,被称为三伏天。 小暑时节,大地上便不再有一丝凉风,所有的风中都伴随着热浪。唐代元稹在《小暑六月节》中写道:“倏忽温
本书为隈研吾与友人田实碧的长篇访谈,不仅可以通过作者的视角和隈研吾本人的叙述解读“隈建筑”,作者以友人的角度分析“什么样的际遇和个人习惯”塑造了建筑家隈研吾。书中还穿插了许多著名建筑的诞生秘闻,以大仓山的老屋为起点,到世界各地的建筑作品,讲述了一位建筑师的成长经历,以及鲜为人知的故事。本书从隈研吾建筑启蒙的原点谈起,对自然环境的感悟,与人、文化和历史的融合,对于不同建筑材料的探索,到关于未来建筑的
6月25日,由中国美术馆、中国美术家协会、中央美术学院、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社教节目中心、北京市文化和旅游局共同主办,北京画院、荣宝斋、吉首大学博物馆协办的“如此漫长·如此浓郁——黄永玉新作展”在中国美术馆展出。展览集中呈现黄永玉晚年的新作159件,全面展示黄永玉90岁以后的创作状态和艺术追求。 “如此漫长·如此浓郁”这一主题,源自黄永玉1979年12月31日所写的文章《太阳下的风景——沈从文与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