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宋代是山水画创作形式和构图技法达到成熟的重要时期。在这一时期,无论是艺术特色的呈现,还是笔墨技法的运用,宋代的山水画都展现了鲜明的特点。古代中国的画家们尤其擅长描绘雪景,而在两宋时期,雪景山水画的创作更是达到了巅峰。宋代画家对雪景山水画的题材、技法以及意境创造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并且在绘画实践中得到了生动的体现。由于宋代经历了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的变迁,画家们所处的时代背景和生活环境也发生了变
摘要:本文以萧娴书法为研究对象,针对其师承与创新两方面进行探讨。首先,了解萧娴书法发展的时代背景及其“重临碑也读帖、书学不离文学”的书学理念。其次,明晰萧娴书法的取法途径:理论上传承康有为《广艺舟双楫》中的碑学思想;实践上践行康有为对方圆笔的独特见解,延续康有为大气磅礴、古朴浑厚之书风。再次,阐述萧娴书法的创新之处:其一执笔之顿悟,擘窠大书呈现“重、力、大”独特之特征;其二对帖学之再认识,诸体巧妙
摘要:屏南文保单位众多,以廊桥闻名于世,其中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代表有百祥桥、千乘桥、万安桥(文博界俗称“百千万”)、龙井桥等。作为廊桥重要组成部分的桥志碑(下文简称屏南桥志碑)记录了社会、人文及时间背景,对研究和考证木拱廊桥历史起到了佐证作用。历年来,木拱廊桥相关研究著作甚多,却少有对桥志碑上所刻铭文的书法艺术价值及后世影响的研究。本文通过对桥志碑历史背景、铭文书法特征以及对后世的影响展开探讨,
摘要:唐寅是明代著名画家,一生跌宕起伏,独特的人生际遇造就了他豁达坚韧的灵魂,使他的山水画蕴含一种强烈的文人精神。本文通过将唐寅山水画粗略分为早期、中期、晚期,对其风格进行纵向研究,进一步探究唐寅山水画中体现的中国古代文人精神。 关键词:唐寅;山水画;艺术风格 唐寅的山水画在中国绘画史上占据独特的地位,他的山水画作品充满人文气息,洒脱随性,但又有乖张沉郁之感,这种独特的艺术效果是各种因素共同作
摘要:枕的历史源远流长,种类繁多,唐代盛行陶瓷枕,本文介绍的唐代卧狮滑石枕则丰富了其品种,为研究当时的历史文化、礼仪制度提供了重要的考证。 关键词:枕;滑石;卧兽枕;狮子;文化内涵 西汉文字学家许慎在《说文解字》中云:“枕,卧所荐首者。”①枕头作为生活用品源远流长且早就入文,如《诗经》中的“辗转伏枕”、《论语》中的“曲肱而枕之”。枕头的材质多种多样,有布、有石、有木、有藤、有瓷、有玉,总的来说
摘要:宋代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辉煌时期,这一时期经济繁荣、文化昌盛。随着封建城市的繁荣和商品经济的发展,各地金银器制作行业十分兴盛。金银自古以来便是尊贵与财富的象征,它们既是时代的产物,也是文明的载体。矿冶是宋代社会重要的手工业。江西矿产资源十分丰富,尤其是有色金属,如金、银、铜、铁、锡、铅分布较广。本文从江西出土的宋代金银器类型及分区特点入手,对其造型、装饰以及工艺技术等方面予以阐释。 关键词:
摘要:漆器,源远流长,距今已有8000多年的历史,盱眙县博物馆馆藏文物丰富,其中漆器为馆藏中的代表性文物,多为夹纻胎,此种漆器工艺技法复杂,器物轻便耐用,而馆藏漆器中的扣器又为漆器中的佳作。此次笔者拣选7件代表性扣器进行简要介绍,以供大家赏析。 关键词:盱眙县博物馆;汉代;漆器;扣器 中国漆器源远流长,我国迄今发现最早的漆器距今已有8000年历史。漆器制作工艺复杂,制漆器要先制胎,胎体有木胎、
摘要:我国瓷器制作工艺高超、世界闻名,山西博物院中馆藏瓷器丰富,涵盖了唐宋元明清各个时代的瓷器精品。山西博物院馆藏瓷器展现了制瓷技术的精湛,更体现了我国瓷文化的博大精深,每一件瓷器都是历史文化的积淀。文章以山西博物院收藏的白釉瓷器为例,首先介绍了白釉瓷器的发展概况,接着介绍了山西博物院的白釉瓷器精品,再围绕这些精品,从图案特点、文化寓意等方面对白釉精品进行鉴赏,旨在促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扬
摘要:银器在我国有悠久的历史,中国在清代“一口通商”政策下对外贸易频繁,大量银器外销到西方,这些银器深受西方人喜爱和追捧,当时的上流社会将其奉为时髦之物。广州匠人为了迎合西方贵族的喜好和品位,秉着传承和创新精神,制作出具有中国风的奢侈和华丽的银制品,体现了传统匠人追求卓越、精益求精的精神。这些银制品也是中西文化交融的实物载体,反映了中西文化的交流与融合。 关键词:外销银器;工艺;纹饰;中国风;文
摘要:辽三彩瓷枕作为中国古代陶瓷艺术的瑰宝,承载了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和独特的艺术审美,本文旨在探讨辽三彩瓷枕的艺术特色、历史价值及其在当代社会的影响,通过对辽三彩瓷枕的工艺技术、造型设计以及色彩运用进行深入分析,揭示其在辽代陶瓷艺术中的独特地位。同时,文章还将讨论辽三彩瓷枕的文化意义和收藏现状,以展现其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价值。 关键词:辽三彩;瓷枕;艺术特色;历史价值;非物质文化遗产 辽三彩
玉玦,是中国新石器时代出现最早、数量最多、分布最广的玉器之一[1]。据考古发现,人类历史上最古老的玦形器实例为内蒙古兴隆洼遗址出土的软玉玦饰,其年代可追溯至8000多年前。从新石器时代开始,此类器型的制作工艺便已存在,在新石器时期,特别是兴隆洼时期至红山晚期,北方地区玦形器的材质以软玉为主,发展到夏家店时期,软玉类的玦形器已然消失,取而代之的是玛瑙(玉髓)类的玦形器,并成为夏家店下层文化典型玉器。
摘要:瓦当是特定历史时期从实用到艺术的衍生品,是艺术在建筑形制上一种合乎实用功能与美化功能的产物。西汉文字瓦当是将工艺美术与书法文字完美结合的典型代表。文字瓦当的出现同时也宣告了古代瓦当艺术走向顶峰。本文旨在研究文字瓦当的溯源及其发展,解构西汉文字瓦当中的书法美感,从文字选体、线条质感、空间构图等方面探究其在方寸之间所呈现的书学美感效果以及文字瓦当对后世书学上的影响。 关键词:文字瓦当;书法;书
摘要:清代经历了早期转型之后,进入了康雍乾时期。在此期间,社会安定,经济繁荣,青花瓷器的纹饰和吉祥纹样的综合运用发展到了一个高峰。本课题拟采用文献资料方法,总结这一时期青花陶瓷中吉祥纹样的种类及其基本特征,进而对康熙、雍正、乾隆三代这一时期的吉祥纹样内涵进行了分析,并以此为依据,从造型、空间布局、艺术要素等三个层面来详细论述这一时期吉祥纹样的表现技巧。 关键词:青花瓷纹饰;吉祥纹样;清代 一、
摘要:中国玉器的历史悠久,自新石器时代以来,玉文化在中华文明史上扮演重要的角色,它是身份的象征、是“礼制”的代表、是神秘的崇拜,也是传统审美的体现。本文旨在全面探讨商代玉器纹饰的特征、文化内涵及其制作工艺,通过对商代玉器纹饰的细致观察与分析,结合考古学、历史学及艺术学的相关理论,揭示商代玉器纹饰的独特艺术风格与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 关键词:商代玉器;纹饰;文化内涵;制作工艺 玉器不仅作为礼器、
摘要:自从1928年考古学家们开始科学地发掘殷墟遗址以来,有大批考究的殷墟青铜礼器不断被发现。殷墟青铜礼器不仅是商代贵族的身份象征,也是殷墟文化断代的重要标尺。本文以殷墟青铜器分期为前提,通过前人对殷墟青铜礼器组合研究的比较来探索殷墟青铜礼器组合演变的过程。 关键词:殷墟青铜礼器组合;分期;演变 在青铜器的研究上,殷墟青铜礼器组合一直以来都是研究的重点。青铜礼器是商周时代贵族奴隶主“明贵贱,辨
摘要:画像砖是带有纹样、图像及文字的建筑构件,是中华民族造型艺术的重要表现形式之一,其发展历史几乎与中华文明史等长。其以雄浑大气的美感宣扬中国传统汉代建筑的艺术价值。本文将阐述汉代几何纹样的现状、特点,创新结合现代建筑,以推动汉代几何纹样砖石的发展。 关键词:汉代画像砖;建筑;传承 一、画像砖的发展历程 汉代几何纹样砖石遗留有汉代人创新的痕迹,其巧妙的构图、奇异的造型、丰富的装饰效果都具有极
摘要:在科技发展一日千里、社会环境不断变迁的时代背景下,基层博物馆的发展与研究工作在步入新的发展机遇期之余,也面临各方面的新挑战。基于此,本文主要以泗洪县博物馆为例,就基层博物馆的发展与研究现状展开分析,并以此就与之相应的优化对策展开探讨,以期为基层博物馆事业的稳定、健康、长效发展建言献策,为地域文化的传承、繁荣与创新添砖加瓦。 关键词:基层博物馆;泗洪县博物馆;发展;研究 作为架通历史与现代
摘要:钟始见于西周时期,是中国古代最重要的乐器,常在当时贵族举行的祭祀、宴飨等活动中应用,正如《诗·小雅·楚茨》所说的“礼仪既备,钟鼓既戎”。为此,本文以周穷曲环带纹青铜钮钟介绍为切入点,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提出周穷曲环带纹青铜钮钟文物的历史价值,最后还针对周穷曲环带纹青铜钮钟文物的保护措施进行了研究,希望能为我国周穷曲环带纹青铜钮钟文物以及类似文物的研究提供参考和借鉴。 关键词:周穷曲环带纹青铜钮
摘要:本文以西夏时期的榆林窟壁画发展为开端,梳理窟内青绿山水画的演变脉络,分析西夏时期青绿山水画的本质特征,通过榆林窟壁画中的山水画来探讨当代青绿山水对传统壁画山水的继承与创新,揭示壁画山水在历经时代变迁后如何影响当代山水的发展。 关键词:榆林窟壁画;当代青绿山水;西夏壁画 随着佛教的发展,壁画这种艺术形式在北魏时期开始大规模出现,敦煌石窟随之得到大量开凿。敦煌石窟中藏有各个时期的佛经、壁画、
摘要:大同北魏墓出土的几件陶制鳖甲形车,其形制特殊,来源或与游牧民族毡帐相关。 关键词:北魏;鳖甲形车;毡帐 2000年,大同市东雁北师院扩建,山西省考古研究所与大同市考古研究所联合对该地进行抢救性发掘。此次发掘北魏墓葬11座,共出土鳖甲牛车4辆,其中,大同市博物馆内主厅的雕塑牛车原型即出自该墓群中的M2:47(图一)。此外,该墓M2:58、墓群M5:48(图二)、M5:68皆为形制相似的陶车
摘要:尹湾汉墓是连云港地区历史文化的重要瑰宝,其出土的简牍文物为我们提供了珍贵的历史资料,对于深入研究汉代政治、经济、书法艺术、简帛学以及档案学等领域具有重大的意义。本文将从简牍的形式与功能出发,结合西汉升迁制度、书法艺术、军事体系等多个维度,深入挖掘尹湾简牍所承载的丰富历史文化信息,并对前人的研究成果分类进行了综述,以期为相关简牍研究提供有益参考。 关键词:尹湾汉墓;简牍;文化研究 1993
摘要: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在福建及四川、重庆不断发现有以船型棺木作为葬具的葬制,被称为“船棺葬”。本文通过整理两地船棺葬分布的地理特征、文化内涵、使用族属及所反映的宗教意识等方面来进行综合比较研究。 关键词:武夷山;川渝地区;船棺葬;比较研究 一、地理特征 (一)福建武夷地区船棺葬地理分布 武夷山是我国闽赣两省的交界山脉,历经千万年的地壳运动,形成了壮丽秀美、姿态各异的奇峰怪岩。武夷山
摘要:吴国瑞墓志现存于奉节县瞿塘关遗址博物馆,资料尚未发表。墓志详述了墓主人吴国瑞的世系、生平等情况,墓志所见的宋代峡江地区盐业、盐商等情况,具有一定的史料价值。其中提及的南宋夔州地区历史人物、历史地理等方面也具有一定的史料价值。 关键词:盐业;井盐;夔州;商人 一、宋故吴君国瑞墓志现状 宋故吴君国瑞墓志现藏于奉节县瞿塘关遗址博物馆,出土地点亡佚。该墓志于南宋端平二年(1235年
摘要:竦口窑位于安徽省歙县,是安徽南部地区的民间窑厂。1985年歙县文化局和博物馆在文物普查时发现其生产青瓷,且造型多样,根据其造型特点和纹饰,将其生产时间定在唐代中晚期到南宋早期。关于竦口窑的源流问题,官方没有进行详细说明。本文以近年出土的标本为基础,结合近年专家学者所编的文献材料,实地走访窑址,并将竦口窑与周边窑口对比,浅谈唐宋时期黄山竦口窑的源流问题。 关键词:竦口窑;风格特征;源流;其他
摘要:晋祠台骀庙为纪念上古时期汾水之神台骀而建,现存建筑重建于明嘉靖年间,虽后世屡有修葺,但大殿处于山地岩石与积土层混合地基位置,大殿基础沉降不均,同时木构件存在严重的糟朽、腐败现象,严重影响了古建筑的安全。为了古建筑的长久保存,对台骀庙进行保护性修缮,在前期解决地基沉降,完成基础纠偏等工程之后,有必要对台骀庙的梁架结构、木基层损伤部位作相关修复。 关键词:晋祠;台骀庙;梁架结构;木基层;无损检
摘要:近代以来,孙中山故居作为重要的历史遗址,见证了孙中山早期生活和革命的风雨历程,其建筑美学备受瞩目。然而,由于人们对人物更感兴趣,忽视了对孙中山故居建筑的了解,故居的美学价值未能得到充分展示和传播,陷入精神价值未凸显、公众对故居认知不足等困境,有效提升其保护与利用效率迫在眉睫。基于此,本文旨在探讨孙中山故居的建筑美学,从建筑元素、色彩光线运用及环境景观等方面进行分析,以期为文化遗产保护和利用提
摘要:陶瓷器的修复材料和修复技艺是密不可分的。自宋代开始,文献中就有零星的古陶瓷修复记述。本文对古陶瓷器修补材料中的部分天然材料进行了梳理,将依照天然材料的特点和属性,对材料的使用过程、技术和工艺进行数据归纳整理研究,以期对陶瓷修复材料的研究有所帮助。 关键词:陶瓷修复;天然材料;技术;工艺 一、天然材料的使用与技艺 天然材料是指直接来源于动物、植物和矿物的原料,在自然界资源十分丰富。古时人
牌坊是我国特有的一种建筑,承载着丰富的历史信息,具有较高的文化和艺术价值,其材质以木质和石质为主。大多牌坊暴露于开放环境,历史上保留下来的牌坊多为石质文物。随着岁月的浸染,牌坊在自然环境和人为因素的影响下,其结构、形态等方面都受到各种不同程度的损坏。 为了保护和传承这些宝贵的文化遗产, 及时维修复与保护显得尤为重要。 今以濮阳子路墓前明代卫国公坊的维修为例,探索保护石质牌坊的有效方法。 一、卫国
摘要:本文旨在探讨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漆器纹样的数据库构建,通过对马王堆漆器纹样的深入分析和整理,实现其艺术价值与文化内涵的数字化保存与传播。文章首先阐述了马王堆漆器纹样的艺术价值与文化内涵,接着对马王堆漆器纹样的类型进行了数字化分析,随后提出了马王堆漆器纹样数据库的构建路径,包括数据采集与分析、数字化处理、数据库设计和数据库维护与更新,最后总结了该数据库的四大功能,为学术研究、艺术创作及文化传承提
摘要:关维兴是一位享誉国内外的中国著名水彩画家,他的代表作《乡情》凝聚了丰富的艺术风格和独特的构图手法。本文从这幅作品的构图布局、人物刻画、对比色和明暗关系三个方面进行深入剖析,揭示了关维兴水彩画艺术风格的独特魅力和卓越造诣。通过对这幅作品的细致解读,我们可以窥见关维兴在水彩画创作领域中的非凡造诣及其为中国水彩画的发展作出的重要贡献。 关键词:关维兴;水彩画;乡情;艺术风格;构图布局;明暗对比;
摘要:“异时同图”属于传统中国画中一种独特的连续性叙事构图手法,其为敦煌壁画增添了更多情节表现的可能性。但在新媒体普及的今天,“异时同图”的画面载体普遍静态单一,画面形式有限且被动。因此,本文通过分析“异时同图”的概念和设计原则,旨在寻找“异时同图”与新时代技术、审美的融合方式,探究传统艺术手法与现代各学科相融合的理论依据,并结合敦煌壁画《鹿王本生图》,以艺术装置为载体探究其实际应用,为“异时同图
摘要:本文以寿山石雕艺术为研究背景,深入探讨了寿山石雕艺术中题材选择与创作的艺术特点、文化意义及其对现代寿山石雕艺术创作的影响,对作品《人民英雄纪念碑浮雕—为人民英雄塑像》和《美丽乡村》进行具体分析,旨在揭示题材选择与创作在寿山石雕艺术中的核心地位及其重要价值。 关键词:寿山石;题材;艺术;创作 对于一名寿山石雕艺术家来说,题材的选择在艺术创作过程中是至关重要的。寿山石雕艺术,这一中国传统工艺
摘要:原始社会时期,人们通过岩画记录狩猎、采集、仪式等日常活动。岩画是人类最早的造型艺术形式,开创了原始艺术的先河。本文对中国北方岩画中的动物形象进行了分析。从北方岩画的分布区域和特点看,岩画作为原始艺术的代表,记录了这一地区原始先民的生活和信仰,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分析北方岩画中动物形象的来源,它们反映了原始先民的生活和动物崇拜,蕴含丰富的文化信息。文章重点分析了岩画中动物形象的审美特征、艺术风
摘要:常玉的绘画语言和中国美术现代性最显著的特点表现在他创立了富有诗意的语言风格,体现了中国现代“写意精神”的风格。常玉的绘画技法将中国写意绘画的简约风格与西方现代油画的主观表现完美地融合起来。他的作品通过现代诗意语言呈现了东方特有的美学以及情感。他绘画生涯中的“粉色时期”和“黑色时期”,构图简洁,色彩鲜明。他采用独特的中国书法技法,利用富于表现力和天然强劲的线条处理,画面生动,书法功力深厚,具有
摘要:三线建设作为中国国防建设和国家经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国近代史上推动了我国历史发展进程。这一时期的宣传画为激励人民群众积极进行三线建设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三线建设时期的宣传画代表了当时政治与艺术相互融合的典范,它们是历史的见证,也是艺术的杰作。因此,文章通过研究三线建设时期宣传画的画面内容、创作主题与深层次的象征意义,旨在让人们更进一步了解三线建设的历史以及它带来的艺术价值。 关键词
摘要:丽江纳西族东巴文化在国内外颇为人知,东巴画作为东巴文化的一部分,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然而,进入20世纪以后,东巴画呈现两种不同的形态。一是分布于纳西族的传统东巴画,二是融合时代环境而出现的现代东巴画,二者有一定程度的关联。因此,对两者的比较研究成为具有艺术价值的命题。本文从纳西族东巴文化的发展流变开始,进一步探究绘画的本体,通过传统东巴画与现代东巴画的主题选择对比来分析它们之间的关系,进一步
摘要: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国雕塑史、造物史和思想史的重要转折点,标志着中国佛教造像中国化审美思想的第一次转型期。在南北朝时期,南北地区佛教艺术的传播和“行像”习俗的盛行,为研究中国佛教造像艺术提供了新视角。本研究从历史人类学的研究视角出发,探讨了南北朝时期佛教“行像”习俗的发展演变及其在南北地区的不同表现,反映了佛教艺术在中国南北地区的传播和交流情况。 关键词:行像;佛教艺术;南朝化;二戴像制
摘要:莲花纹饰在中国陶瓷中的应用历史悠久,从新石器时代的彩陶到唐宋时期的青釉瓷器,莲花图案逐渐融入佛教文化,象征纯洁与超凡。在青釉莲花纹碟中,莲花纹饰不仅展现了精湛的工艺,还通过对称布局和自然流淌的釉色变化表现出和谐美感。这种瓷器制作工艺复杂,涉及选料、制胎、施釉和烧制等多项技术,精细的工艺和釉色变化赋予了其独特的艺术价值。青釉莲花纹碟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承载着深厚的象征意义,体现了文人追求自然和谐之
摘要:我们生活在一个快速发展的时代,但在艺术创作的过程中,劳动者始终是核心议题,劳动绘画在美术发展中起到了不可或缺的作用。以劳动为主题的艺术作品不仅展示了画家对于生活和现实的看法,还凸显了其独到的艺术价值。对《夯歌》艺术作品进行深入分析,可以帮助美术学习者和创作者更加深入地理解《夯歌》的思想深度和艺术感染力;对于美术的创作,起到了正面的导向效果。这不仅体现了他用劳动去建设祖国的深厚情感,而且也体现
摘要:岩彩画根植于中华民族悠久的绘画传统,其历史可追溯至彩陶与帛画时代,鼎盛于唐代工笔重彩,中国四大石窟就有岩彩画痕迹的遗存。但元以后随着社会思潮和艺术思潮的变化,文人画与水墨画兴起,一度使其被边缘化。到了当代,艺术开始朝着多元化发展,岩彩画凭借独特的材质美感和丰富的色彩表达,重新焕发勃勃生机。胡明哲作为中国岩彩画领域的领军人物,在继承岩彩画传统精髓的同时,更勇于创新,将岩彩画推向新的高度。她的研
摘要:黑龙江水彩画作为当代中国水彩画的重要组成部分,已经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面貌,彰显其特有的地域性特征和文化内涵。近二十年,黑龙江水彩画走出了一条具有时代特征和地域特点的新路,形成了鲜明的艺术特征和独特的审美感受。本文针对当代黑龙江水彩的时代特征和审美感受进行详细分析,为黑龙江水彩画的发展和艺术创作提供一定的理论参考。 关键词:黑龙江;当代水彩画;地域性;绘画性 作为当代中国水彩画的重要组成
摘要:在我国,遗址博物馆和遗址公园建设已有多年实践,但是关于两者的一体化运营的研究尚在探索中。长期以来,由于受限于体制机制和属地的制约,多数遗址博物馆和遗址公园被置于不同行政部门的管理之下,甚至被多头管理,各自发展,难以形成合力,既不利于各自的高水平发展,又制约遗址公园保护管理水平的提升,影响大遗址综合作用的发挥。二里头夏都遗址博物馆和二里头国家考古遗址公园是典型的遗址博物馆和遗址公园,对带动大遗
摘要:广州十三行出口的外销折扇与十三行出口贸易的繁荣有密切的关系。本文采用博物馆观察法以及文献研究法,通过了解观察外销折扇不同的制作工艺,以及材质和历史背景,分析外销折扇在当时十三行贸易中受欢迎的原因,将十三行的历史文化背景和中国传统折扇的艺术形式进行整理和对比,浅析出口对传统折扇的制造产生的影响。通过分析十三行贸易时期的繁荣现象以及当时外西方对外销折扇的态度,探究十三行贸易的繁荣对外销折扇艺术形
摘要:山东地区对于龙山文化陶器的传承与创新有丰富的面貌,本文通过研究龙山文化陶器的文化构建及其生产利用现状,提出龙山文化陶器商业利用与推广的可能性,从而推动龙山文化陶器的继承与发展。 关键词:龙山文化陶器;商业利用 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之中,我们的祖先把对生活的信仰与对世界的理解、感受和认知呈现在各类器物的形制与装饰之上,把中国文化思维模式与方法凝结在各类器物上传承下来,这里面既有生活用品,又有各
摘要:“要让收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习近平总书记的指示为我们这次“帽美如花 童年记忆—晋式童帽专题巡展”指明了方向。童帽作为传统民俗文物的一个门类,集刺绣、银饰等传统工艺于一体,富含民俗文化和传统技艺,而每一顶小小童帽的背后则蕴含着深厚的民俗文化内涵。本文通过精美的银饰、多样的造型和艳丽的色彩三个方面阐释童帽背后的民俗语言。 关键词:晋式童帽;
摘要:文化的传承与交流在数字时代形式更加多样、更加鲜活,让原本“遥远”的历史与场景变得“近在咫尺”“触手可及”,数字技术打破了时空的限制,让博物馆的文化可以服务于更广泛的观众群体,更大限度地发挥博物馆的职能和价值,让博物馆的资源以更加开放的姿态面对来自各地的观众。本文以故宫博物院与澳门科学馆合作的“发现·养心殿”主题数字体验展澳门站为例,通过分析策展过程中对展览动线、展览内容、展陈设计及展览后续配
摘要:良渚博物院是一所社会科学类考古学专题博物馆,通过融合文化传承、教育普及和旅游体验,探索出了具有良渚特色的大众化展览模式。志愿者队伍的多样化服务、数字技术的赋能以及文创产品的推出,共同推动了良渚文化的广泛传播。然而,良渚博物院仍存在多语种服务不足和设备技术缺陷等问题,需进一步完善。良渚博物院应重视并解决展览问题,以更好地展示和传播良渚文化。 关键词:良渚博物院;大众化展览;数字技术;中华文明
摘要:海南岛是中国第二大岛,其地理位置特殊,矿产资源丰富。海南银行是国民党统治大陆时期开办的最后一家地方政府银行,该行主要业务是经营海南地方金库和发行海南特区银元兑换券。本文旨在介绍民国晚期海南的银行业发展情况以及当时海南银行存世的8个月余期间发行的不同面额的银元兑换券。 关键词:解放海南岛;海南银行;银元券 海南银行是国民党统治大陆时期开办的最后一家地方政府银行,于1949年9月正式开业,至
摘要:中、西方艺术之间的差异美感是大众在探索和研究艺术美学时无法回避的重要课题。本文以人物画中的女性形象为例,运用文献分析和比较研究等方法,以中西方绘画艺术表现方式为引,重点探讨中国明清时期唐寅仕女画与西方维纳斯画像的异同,从而揭示中国艺术的意蕴之美和西方艺术的写实之美。 关键词:中西人物画;女性形象;写实美;意蕴美 一、 中西绘画的表现方式 中西方绘画艺术给人带来的感受大相径庭,无论是视觉
摘要:本文探讨了传统盘扣元素在现代时尚首饰设计中的应用,旨在展现传统工艺与现代设计的有效融合。研究首先回顾了盘扣的功能与历史,解析其在传统中的实用性及装饰性,概述了时尚首饰的发展趋势与特征,其次详细描述了盘扣的多样化特征,包括其功能结构、艺术造型、文化内涵、制作工艺、时代风格及加工材质等,强调了盘扣在视觉与文化层面的独特价值。通过案例分析与设计实验,研究揭示了如何通过结构借鉴、造型改良、工艺创新、
摘要:德国新表现主义是美术史上重要的艺术流派,以叛逆、率性、大胆的自我表达为特色。德国新表现主义艺术家们从传统艺术中提炼出有价值的因素,也从纯艺术、历史、现实生活中获取创作灵感,利用挪用、分解的手段,将已有的意象重新构造形成新的艺术内容。本文结合德国新表现主义代表艺术家的艺术作品分析其艺术特点。 关键词:德国新表现主义;挖掘;新变;传统艺术 一、德国新表现主义 德国新表现主义流派受文化传统、
摘要:本文以中国十二生肖传统形象为设计对象,从现代审美视角进行重组构建,将其与历史同样悠久的西方火漆印相结合,既能推进中西方文化友好交流,又能使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更广泛地被大众熟知、保护以及传承。十二生肖与火漆印的融合创新兼具中西方文化风格,这一设计不仅是中国传统文化与西方古典艺术的碰撞,还是一种新的表现传统文化的形式。 关键词:十二生肖;火漆印;创新设计 对传统文化的解构及现代化重组创新设计
摘要:本文探讨了青花泼彩技法作为传统青花工艺与现代艺术理念结合的产物,其诞生背景、技术特点及在陶瓷艺术创作中的美学效果。青花泼彩技法打破常规,借鉴中国画泼墨技巧,通过自由挥洒釉下彩料实现色彩的自然流动与随机分布,每件作品因此独一无二。技法强调“泼”与“彩”的结合,前者体现了动作的即兴与无拘束,后者则聚焦色彩的和谐共生,特别是钴蓝色调与其他色彩的碰撞融合,增强了视觉深度与情感表达。该技法促使青花艺术
摘要:本文聚焦皮尔斯符号学视阈下荆州博物馆文创设计,通过实地调研法,确定了探究的文创品类—文具。选取凤鸟莲花漆豆为研究对象,按照符号“三分法”来总结其符号类型,探究其符号表达,再进行符号元素的进一步提取、重构,揭示了其背后蕴含的文化符号和设计元素。设计成果旨在激活博物馆市场,提升文创产品中传统文化的视觉魅力与信息传达效率。 关键词:博物馆文创产品设计;皮尔斯符号学;荆州博物馆;凤鸟莲花漆豆 荆
摘要:波洛克的无意识精神贯穿他整个艺术领域,从他对无意识的认知,到对集体无意识的运用,在他的绘画语言和创作过程中深刻体现出来。他的绘画,除了表现无意识还表现了有意识。本文整理了关于波洛克绘画的相关研究,分析荣格思想,对波洛克绘画思想的影响,探讨作品中波洛克的有意识表达与无意识表达。研究波洛克的无意识精神不仅能了解波洛克的绘画语言及背景,也能使观者从波洛克本人的角度理解他所创造的艺术灵魂和完整人格。
摘要:本文主要对巴尔蒂斯绘画中的干酪素绘画技法进行较为深入的探讨,并揭示巴尔蒂斯创作中对于干酪素的运用。巴尔蒂斯以其标志性的干酪素画技独树一帜,干酪素赋予其创作无与伦比的吸引力。他的艺术观受到了西方画坛巨匠如普桑、塞尚、弗朗切斯卡等的深远影响。这种特殊的绘画方法使他成为绘画领域的一颗璀璨明珠。 关键词:巴尔蒂斯;干酪素;油画 一、巴尔蒂斯生平简介 1908年,巴尔蒂斯出生于法国首都巴黎,拥有
摘要:在中国绘画史上,唐代仕女画无疑有不可取代的位置。其中,仕女画中的服饰表现极具时代特征,画中不仅展现了唐代女性的婀娜多姿之美,亦在很大程度上揭示了唐代整个社会的审美风尚变迁。本文以唐代仕女画中的服饰表现为具体研究对象,采用作品分析法从初唐、盛唐、晚唐等不同时期逐一分析,并从色彩、技法及意境等层面分析了唐代仕女画的艺术特色,旨在为研究工笔仕女画提供参考借鉴。 关键词:唐代仕女画;工笔画;服饰表
摘要:形式美是美术作品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现代主义绘画拥有丰富多彩的形式美,形式是绘画作品组成的一部分。本文以现代主义绘画中的超现实主义画派为例,从三个方面阐述如何呈现超现实主义的形式美。超现实主义绘画虽然是具象写实的形式,但是其刻画的对象与表现的形象却是非现实的,给人一种游离于现实与虚幻之间的感觉。本文以超现实主义绘画大师马格利特和达利为例来分析超现实主义绘画中的形式美。 关键词:超现实主义绘
摘要:本文主要基于沅水流域傩堂戏世俗人物类面具样本和与之相应的剧本唱词的情况,结合傩面具造型语言与其戏剧形象本体之间的关系来解释面具的图像信息。再将世俗人物类面具作为一个整体进行归纳,通过其图像的纯形式共性和传播意图,探索世俗人物类面具可能存在的共同图像母题。 关键词:傩面具;图像学;民俗信仰 一、傩堂戏剧本与世俗人物类傩面具图像对照分析 关于世俗人物面具,陆游在《老学庵笔记》中有记载:“政
摘要:本文探讨了宁夏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剪纸艺术,分析了其独特的地域特色和民族风格。剪纸艺术以线条流畅、装饰性强的特点著称,体现了宁夏地区丰富的民俗文化。文章分析了宁夏非遗剪纸艺术的视觉艺术价值,强调了其在现代社会中的创新与发展,同时也指出了其面临的挑战。宁夏非遗剪纸艺术不仅展现了宁夏地区的文化魅力,也为现代设计和艺术创作提供了灵感,具有丰富的文化价值和社会功能。 关键字:宁夏非遗剪纸;视觉艺术;
摘要:本文旨在探究寿山石雕的艺术精髓与其背后的文化传承,通过对作品的解读,理解寿山石雕的独特艺术风格及其所承载的丰富文化内涵。此外,本文还将讨论寿山石雕的艺术价值、技艺传承以及在现代社会中的意义。 关键词:寿山石雕;艺术精髓;文化传承;技艺;价值 寿山石雕,是以产于福州北部山区北峰的寿山石为材料,雕刻艺术家们施以雕刻技艺、艺术审美加工而成的一种民间艺术品。作为中国传统工艺美术的瑰宝,寿山石雕承
摘要:随着新媒体技术的迅速普及,木雕艺术作为中国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其保护与传承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与机遇。本文详细探讨了新媒体环境下木雕艺术传统制作技艺的保护难题以及技术变革和文化演变带来的版权及商业化风险。文章还提出了一系列针对性的保护措施和策略,旨在促进木雕艺术的持续传承与创新发展,包括技术培训、资金支持、版权保护机制建立以及通过新媒体增强公众保护意识等方面。 关键词:木雕艺术;非物质
摘要:移动短视频平台的快速发展,为非遗的保护与传播提供了更多可能。短视频入局塑造了新媒体语境下非遗文化新型生态结构,非遗类短视频以其低门槛、移动化、视觉化、互动性等特征,以内容和场景突破传统传播边界,其下沉化趋势将重塑非遗普及与传承模式。本文基于抖音短视频平台,通过梳理当前抖音非遗保护与传播现状,分析研究其传播特征,并指出其“活态”传承趋势。 关键词:短视频;非遗文化;保护与传播 习近平总书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