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是遗传易感个体由于能量过剩和胰岛素抵抗引起的以肝细胞大泡性脂肪变为病理特征的慢性肝病,近年来被更名为代谢相关脂肪性肝病(MAFLD)。疾病谱主要包括代谢相关单纯性脂肪肝、脂肪性肝炎及其相关纤维化和肝硬化。随着肥胖、代谢综合征和2型糖尿病的流行,我国脂肪性肝病的患病率和发病率不断攀升,儿童青少年、酒精性肝病患者、慢性重型肝炎患者合并代谢相关脂肪性肝病亦不少见。临床上,MAFLD与代
人物档案 邢卉春 医学博士,二级主任医师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地坛医院肝病中心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北京大学医学部传染病学系及首都医科大学传染病学系委员、北京预防医学会微生态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医疗保健国际交流促进会肝胆疾病学分会副主任委员、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肝病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亚太医学生物免疫学会肝病分会副主任委员;中华医学会肝病学分会委员、中华预防医学会感染病防控分会
专家简介 唐红 博士生导师 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 四川大学华西医院感染性疾病中心学科主任 生物治疗国家重点实验室感染性疾病研究室主任 中华医学会感染病学分会副主任委员 中国医师协会感染科医师分会副会长 四川省医学会感染病学专委会主任委员 四川省国际医学交流促进会感染病分会会长 四川省医师协会感染科医师分会会长 四川省医学会感染病专委会艾滋病学组组长 先后承担国家杰出
专家简介 聂青和 博士后 军队文职2级 空军军医大学附属唐都医院传染病科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博士后合作导师。发表论文及综述200余篇,其中SCI收录英文论文20余篇。获军队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三等奖2项,陕西省科技成果二等奖1项。主编《感染性腹泻病》《病毒性肝炎诊断与治疗》《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SARS)基础与临床》及多媒体光盘《SARS影像学图谱》,副主编《新肝脏病学》《实
专家简介 李玉芳 教授 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 宁夏医科大学总医院主任医师 宁夏医科大学临床医学院传染病学系主任 中华医学会肝病学会委员 中华医学会感染病学会肝衰竭及人工肝学组委员 中华预防医学会感染分会委员 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危急重症学会委员 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肝病专业委员会委员 亚太肝病诊疗技术联盟(APALD)宁夏联盟理事长 全国疑难及重症肝病攻关协作组委员 宁夏肝病
专家简介 陈世耀 主任医师 博士生导师 复旦大学临床医学院常务副院长,复旦大学循证医学中心副主任 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内科教研室主任,临床技能培训中心主任,消化科副主任,内镜中心副主任 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闵行分院消化科主任 中华医学会临床流行病学和循证医学分会第七届主任委品,上海医学会理事 内科分会第九届副主任委员 食管和胃镜脉曲张医学分会第七届主任委员 临床流行病学和循
专家简介 饶慧瑛 主任医师 教授 博士研究生导师 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 北京大学肝病研究所所长助理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临床试验机构副主任 丙型肝炎和肝病免疫治疗北京市重点实验室副主任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诊断北京市国际科技合作基地负责人 中华医学会肝病学分会委员、脂肪肝学组副组长 中华预防医学会促进消除病毒性肝炎工作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北京医学会肝病学分会副主任委员、
专家简介 苗静 主任医师 天津市第二人民医院主任医师,中医科副主任,硕士研究生导师。第六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人、贾建伟全国名老中医传承工作室负责人。 中华中医药学会肝胆病专业委员会常委、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传染病专业委员会委员、北京中西医结合学会京津冀感染专业委员会常委、天津中西医结合学会传染病专业委员会常委及秘书长、天津中医药学会中医肝病专业委员会委员、《中西医结合肝病杂志》编委
专家简介 张荣臻 教授 主任医师 医学博士 硕士研究生导师 广西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肝病一区主任 中国民族医药学会肝病分会副秘书长 中国民族医药学会适宜技术分会副会长 中国人口文化促进会中医药一体化发展分会副会长 中国中医药研究促进会肝胆病分会常委、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肝病分会委员 中华中药学会康复养生分会理事、中华中药学会感染病分会理事 主要从事慢乙肝、肝硬化、肝癌、肝衰竭的临
专家简介 郑素军 教授 医学博士 主任医师 博导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佑安医院肝病中心一科主任、佑安肝病感染病专科医疗联盟办公室副主任;北京市科技新星,北京市高层次卫生人才;佑安肝病感染病专科医疗联盟遗传代谢性肝病专委会主任委员;中华医学会肝病学分会遗传代谢性肝病协作组委员、秘书;中华医学会肝病学分会肝炎学组委员;北京医学会肝病委员会委员;中国抗癌协会肿瘤支持治疗专业委员会/癌性肠梗阻分会
“衰老始于血管”这句话是我国微循环学科泰斗、军事医学科学院微循环研究室主任田牛教授1982年对我说的,当时我在军科院进修,并不完全理解其全部含义。 衰老是生物随着时间的推移,自发的必然过程,表现为结构和机能衰退,适应性和抵抗力减退。衰老机体的组织弹性减退,弹性结缔组织退化,而且代谢功能和组织氧化程度也会降低。相应地,体内各种指标也有不同程度变化:免疫细胞和免疫因子含量降低;脑内神经元及神经递质减
急性胰腺炎是一种常见的消化系统疾病,可在大量饮酒和暴食,尤其在进食大量富含脂肪的食物后容易发生。急性重症胰腺炎,则会导致多器官的炎症性损伤和功能障碍,治疗相对困难且死亡率较高。此外,急性胰腺炎可因饮食不当导致复发率增高。早期进行营养支持可以增强机体的抵抗力,有效改善患者的预后。针对急性胰腺炎的急性期和恢复期,选择患者进食的种类,并给予阶梯式饮食的方法,指导不同时期急性胰腺炎患者的饮食。 1
目前,口服核苷(酸)类似物(NAs)的抗病毒治疗已成为慢性乙型肝炎(CHB)最经济实惠、方便有效的治疗标配。由于影响疗效发挥的因素众多,其中首先应该排除的是药物和检测因素。 1.NAs类抗HBV药物的不足之处:目前可供抗HBV治疗的药物仅有干扰素和NAs两类,前者由于需要注射给药,价格较高,且药物需低温保存,有流感样不良反应、白细胞下降等因素影响到患者的使用,而后者服用方便,不良反应轻微可控,可
乙型肝炎病毒(HBV)主要有三个传播途径,血液、母婴和性传播。我国对献血员实施严格的HBsAg和HBV DNA筛查,经正规途径输血或血液制品引起的HBV感染目前已很少发生,多数血液传播是由于使用未经严格消毒的医疗器械和不安全注射,特别是注射毒品等。修足、文身、扎耳孔、医务人员工作中的意外暴露、共用剃须刀和牙刷等也可造成乙肝病毒传播,也属于血液传播。母婴传播是指母体病毒进入子代,造成子代的感染。我国
需要使用免疫抑制剂(例如糖皮质激素等)及抗肿瘤治疗患者逐年增多。使用免疫抑制剂及抗肿瘤药物期间可出现乙肝再激活,一旦发生具有难以逆转及致命性。 乙肝再激活的定义:对于HBsAg阳性或阴性/抗-HBc阳性在接受激素免疫抑制剂或者抗肿瘤期间出现HBVDNA定量升高,HBsAg复阳等情况即可以考虑乙肝再激活。 乙肝再激活的机制:乙肝感染者即使仅有抗-HBc阳性,不代表乙肝感染的完全清除,乙肝病毒共价
肝硬化是在慢性肝炎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当前越来越多证据显示病因治疗后部分患者肝硬化逆转,控制肝纤维化和管理并发症,部分失代偿肝硬化患者可以再代偿。如何实现逆转肝硬化这个目标? 1 首先要了解肝硬化是如何发展到失代偿期的 代偿期肝硬化可以没有任何症状,失代偿期肝硬化会出现多种并发症,如上消化道出血、腹水、感染、肝性脑病和原发性肝癌等。并发症发生不仅增加治疗难度,甚至危及生命。肝硬化从代偿期到
肝硬化是由一种或多种病因长期或反复作用形成的弥漫性的肝损害,是常见的慢性进行性肝病。主要的原因包括:乙型和丙型肝炎病毒感染、酒精性肝病、代谢相关性脂肪性肝病(MAFLD)、寄生虫感染、自身免疫性肝病、胆汁淤积性肝病、药物或毒物损伤、肝脏血液循环障碍、遗传代谢性疾病等。在我国以乙型肝炎病毒感染所致肝硬化为主,占比达77.2%。随着乙型肝炎疫苗的普遍接种和抗病毒药物的广泛使用,乙型肝炎病毒相关肝硬化患
肝硬化是各种肝病发展到后期的共同病理改变,本身不会传染,而部分引起肝硬化的肝脏疾病、比如病毒性肝炎,属于传染性疾病,具有一定的传染性。如果患者出现肝硬化,家人担心是否会传染,应第一时间明确患者出现肝硬化的病因。如果是非传染性疾病引起的肝硬化,则不用担心会传染给其他人。如果是传染性肝病引起的肝硬化,则应及时根据不同的传播途径,采取相应的防范措施,从而避免家人被传染。 肝硬化是如果没有得到及时,正确
我国人口仅占全球的1/5,但每年肝癌新发病率和死亡率均占全球的一半以上。并且肝癌预后很差,5年生存率仅为14.1%,且在初诊时49.9%的患者已达到中晚期。因此做好肝癌的早期筛查,有助于早期诊断,早期治疗,提高治愈率,延长生存时间。 目前,肝癌的筛查除了影像学如超声、CT、磁共振外,血清标志物的筛查也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体检或者到医院检查的时候,医生总是会开具一些肝癌血清标志物,那为什么会有好
我国原发性肝癌发病率居恶性肿瘤第5位,其中以肝细胞癌为主。肝癌高危因素有年龄、慢性肝病、肝硬化、长期接触致癌物质(如黄曲霉毒素等)、有肝癌家族史等。我国肝癌病因主要以乙肝病毒慢性感染为主,规范化管理乙肝患者极其重要,是防治肝癌关键所在。 肝癌发现为什么大多数已经到晚期? 肝脏是个沉默“器官”,肝癌早期症状不明显,患者不易察觉,容易忽视;因为肝脏有强大代偿能力,损伤未达极限可通过自身代偿维持机能
许多患者在体检时,在腹部超声检查中发现了肝血管瘤,听“瘤”色变,焦虑无比,查阅网上资料,越查越怕。实际上,肝血管瘤是肝脏常见的良性肿瘤,因为它是良性肿物,患者不必过于担心,但也应该重视其存在,定期复查,必要时也需接受手术治疗。在这里我们基于临床经验结合相关研究证据,对肝血管瘤的来龙去脉、临床症状和潜在危害及未来就诊建议等逐一介绍,以期增加广大患者对肝血管瘤的了解,对减轻心理负担和正规就诊有帮助作用
一般来说,单纯性脂肪肝患者的病情进展较缓慢,约0.6%~3%的患者在10~20年内发生脂肪肝相关肝硬化,其中40%~62%的患者可能在5~7年内发生脂肪肝相关肝癌。与同年龄、性别的普通人群相比,脂肪肝患者发生终末期肝病、肝癌的风险,以及肝脏相关死亡率和全因死亡率显著增加。因此,我们需要做到早发现,进而早干预。那么,哪些人容易得脂肪肝呢? 1、肥胖:肥胖又分为原发性肥胖和继发性肥胖。原发性肥胖又称
老百姓常说的脂肪肝,医学上称为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就是肝脏中脂肪超过了5%。目前NAFLD成为全球最常见的慢性肝病。当今国人患病率高达30%左右,且呈逐年上升趋势,并且逐渐年轻化。 一 脂肪肝的发展及危害 NAFLD分为单纯性脂肪肝、脂肪性肝炎、脂肪性肝纤维化和肝硬化,单纯性脂肪肝和脂肪性肝炎是可以逆转的状态,大多数脂肪肝为单纯性脂肪肝,早期阶段基本没有什么症状,肝功能
肝性脊髓病(HM)又称门-腔分流性脊髓病,是肝病并发的一种特殊类型的神经系统并发症,以缓慢进行性痉挛性截瘫为特征,脊髓侧索和后索脱鞘病理改变为主。该病发病率在2%~4%,男性患病率较高,患病男女比例约7.6:1。该病多发生在肝硬化终末期阶段,以乙型肝炎肝硬化多见,同时也包括酒精性肝硬化、丙型肝炎肝硬化等。 肝性脊髓病发病率低,起病隐匿,发展相对缓慢,但因患者病程晚期伴发肝性脑病、消化道出血等表现
肝豆状核变性又称Wilson病,是由铜转运蛋白基因突变,铜转运型-ATP酶功能异常或者减低,导致铜经胆汁排泄减少,肝脏排铜障碍,以致铜在肝、脑、肾等器官沉积发病的常染色体隐性遗传性疾病。主要表现为肝硬化、神经症状和K-F环阳性。根据流行病学调查发现,我国患病率为5.87/10万,具有明显的家族聚集现象,且近亲婚配发病率高。 一.肝豆状核变性的临床表现 (1)肝脏表现:发病年龄10~20岁多见,
专家门诊遇到的一个女病人,问:我的黄疸指数为什么一直高?我系统看过患者的各种化验,排除了病毒性肝炎,自身免疫性肝炎,也无脂肪肝及酒精肝等可能,也无其他系统性疾病如贫血等血液病。她的黄疸指数为总胆红素多年维持在40~70μmol/L间(正常<17μmol/L),但总胆红素升高的主要成分是间接胆红素升高,占90%以上。其他转氨酶都是正常的,尤其两个胆管酶也正常。患者仔细回忆家里有人皮肤都黄。
慢性乙型肝炎对全球公共卫生构成了重大挑战,特别是在高发区,如亚洲、撒哈拉以南非洲等地区,其流行率尤为突出。这种疾病的复杂性在于,很多患者在初期可能没有明显的症状,但病毒持续在肝脏中活动,逐渐导致肝脏损伤。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持续的病毒活动可能导致肝纤维化、肝硬化乃至肝细胞癌。因此,早期诊断和有效管理变得尤为重要。 在管理慢性乙型肝炎的过程中,医疗治疗是基础,但生活方式的调整,尤其是饮食习惯的改善
慢性乙型肝炎目前为止还没有根治的药物。乙肝之所以难以根治主要是因为①乙肝病毒DNA可以与人体DNA结合,使其在人体内难以清除;②人们对其易产生免疫耐受;③病毒容易发生耐药突变。我国是乙肝流行较为严重的国家之一,根据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统计数据,目前我国乙肝病毒携带者数量约为9000万人,消灭乙肝任重道远。现阶段对乙肝的治疗主要就是化学药物抗病毒治疗,常用药物为核苷酸类抗病毒药物,如何正确口服核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