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有很多地名,呈现南北对称状。最有名的,莫过于北京通州和江苏南通。南通是苏中福地,人杰地灵,其中“如皋”又称东皋、雉皋,距今有1600多年的建县史。地方虽小,文脉长存。文化是一个地方始终充满生机活力最重要的先决条件,具有引导世人认识真善美,引领风尚,推动社会发展的功能。能否传承的关键条件在于文化载体,具体而言,必须有特定的记录、记载、标识、传承和表现的物化形式,如器物、行为、制度、民俗等都可以成
【摘 要】姜恭寿跻身《东皋印人传》,为东皋印派代表印人之一。他生于书香门第、官宦世家,热衷诗书画印,又生性豪迈,太丘道广,为人所赞。《东皋诗存》诸书、《邗江送别图》诸画存世,记录下他与袁枚、郑板桥、汪之珩、黄振、史鸣皋诸友交游的文人雅事,也彰显出姜恭寿是一位才华横溢的印人。 【关键词】 姜恭寿 东皋印派 白蒲 乾隆进士、如皋史鸣皋在《〈墨庄印谱〉序》中写道:“吾乡之工斯道者,曰:实夫许氏、鹿游
【摘 要】本文通过对清朝盛行于江苏如皋地区的“东皋印派”印人文献的梳理,考订出许容与朱彝尊、查慎行,乔林与钱泳、潘奕隽,黄学圯与石韫玉诸友的交游史实,从而透露出东皋印人欲借助学林诗词文章、学术思想著作等来宣扬其治印的心态。而一些清代学者,特别是乾嘉学者也视诗文、金石之学为正学,并为之竭力终生。为东皋印人印谱作序赠诗的文字成为后人研究“东皋印派”的重要史料之一。 【关键词】 东皋印人 清代学者 诗
【摘 要】黄我石(1809—1867),如皋印人,东皋印派代表人物黄经的族裔。如皋西南乡黄氏为书香门第、技艺世家。黄我石先人多工诗文,善交游,又有篆刻名家、围棋高手。黄我石秉承家学,善搏击、工诗文、通医理、编医书、精篆刻,又与同乡印人家族的朱霖、王俊两位亲友多有交游。其篆刻作品“一瓢邀月醉梅花”为典型的东皋印派印作。“臣勋之印”“黄孝子子”两方自用印,也各有特色。纵看黄我石生平史料,由于出生稍晚,
【摘 要】清末民国时期,柳诒徵、赵宗抃同为镇江籍乡贤。赵宗抃工书、擅篆刻、精诗文。柳诒徵同为书法家、诗人,又是文史学家、图书馆学家。赵宗抃早年生活于皋东地区,后移居苏州、上海,结识柳诒徵。两人志同道合,热爱书法、金石、古籍,又为同乡,遂成好友,时有诗作唱和。柳诒徵曾为赵增望、赵宗抃印谱作序,赞誉赵氏父子的印作,赵宗抃也为柳诒徵篆刻多方印章。赵宗抃印作几近脱离东皋印风,取法秦汉印作,更近浙派。 【
【摘 要】林梓沈氏素为如皋望族、文化世家,人才辈出。其中沈颔为清初印人,与童昌龄齐名,可惜未录入《东皋印人传》。他工诗文、擅书法,喜交游、好饮酒,还热衷于临摹名家书作,探索书法理论,结交同邑进士石为崧诸友。沈颔自用印风格各异,其中一方“大瓠”印绝佳,充分彰显出印章的文字对称美、布局疏密美。沈颔族裔沈裕本为清末印学家,亦工诗文、精书法。沈裕本自用印风格多为汉印,兼及明清流派。林梓沈氏还与柴湾黄氏、如
一、两方印发布之大概 2024年10月24日至10月27日,安徽省马鞍山市举办“纪念朱然墓考古发掘40周年学术研讨会暨六朝考古学术工作坊第六期”,南京市考古研究院朱中秀在其《南京孙吴张昭家族墓考古收获》发掘报告中披露:“南京市秦淮区红花街道、机场四路以南(原大校场机场油库),南部新城油库公园地块(图1),本院于2023年11月进行考古发掘,清理出砖室墓42座。” 根据2024年11月7日新华社
【摘 要】20世纪的纪游写生山水画具有鲜明的现实主义色彩,其中有两个时期最具代表性,分别是20世纪三四十年代与新中国“十七年”。这两次全国性纪游写生活动的思想背景和价值取向虽然有很大不同,但艺术家们共同选择了巴蜀地域为表现主题,从技法图式、主题意象两个方面,进行了山水画现代转型的探索。本文通过研究这两个时期纪游写生山水画的探索成果,反观中国式现代美术演进的历程,并讨论地域性美术史研究对中国式现代美
【摘 要】黄宾虹大篆书法的独到之处,源于他对古诗文的深厚学养和对古文字研究、取法的独特视角。他所临金文作品既重“形”又能以“神”取胜。即使一些地方“掺入己意”,亦更符合现代人的审美习惯。他创作的大篆作品,以联语或自作诗为主。联语内容除了少部分古人诗句外,以自撰居多,且善用典故,寓意极富趣味。黄宾虹的古文字研究涵盖甲骨、玺印、金文古籀等各个方面,也是始于年轻而毕生求索的一个重要方向。与一般古文字学家
【摘 要】《闲闲楼图》卷完成于清朝嘉庆道光年间,由万承纪题写引首、钱杜绘制画心,题跋部分有高日东、张枚、郭麐、彭兆荪、陈文述等二十人的题跋或题咏诗。该手卷由高日东发起,其所绘的闲闲楼是高日东的高祖介石公与查浦等诸友人觞咏燕集的场所,高日东与其弟高日濬、高桢延请众亲友故交以闲闲楼的风光与历史为题进行绘画与题跋。通过考证《闲闲楼图》,能够了解杭州高氏家族的情况,串联起参与题跋的文人间的社会关系,揭开制
【摘 要】泰山经石峪《金刚经》作为北朝佛教传播的产物,经历了千年的洗礼,在明清之际又逐渐走入人们的视野当中,并顺承着金石考据之学兴起,在清代构建起了新的文化价值。在历代文献典籍中对经石峪《金刚经》的著录并不多见,而其中大多数著录创作于清代,在现存典籍中关于书体书风、经文书刻者以及所存字数多寡等相关问题的描述是存在差异的。本文通过对清代著录中关于经石峪《金刚经》的记录和著述进行整理与爬梳,试从中探寻
【摘 要】在汉代至宋初的广阔时空中,曹魏《三体石经》与东汉许慎《说文解字》中的“古文”是人们认识、学习古文字的主要基础,“科斗书”几乎成为古文字的代称。然而随着所见钟鼎彝器铭文日渐增多,宋人逐渐认识到所谓“科斗书”并非三代古文原貌,钟鼎彝器铭文才是古文字书写可资取法的范本。这一观念上的转变,当以宋徽宗《置书艺所诏》为鲜明标志,直接反映在钟鼎文大量进入宋代“法帖”系统,更催生南宋以钟鼎文写卷轴书法这
《汉三老讳字忌日记》拓本 《汉三老碑》,全名《汉三老讳字忌日记》碑,刊刻于东汉建武二十八年(52),清咸丰二年(1852)出土于浙江余姚客星山,旋即为周世熊(字清泉)所藏(一说道光末年出土,周从诸生宋仁山处收得,见光绪《余姚县志》),后在周氏后人处,至晚清售予陈渭泉,陈欲鬻予日人,被当时吴昌硕等西泠印社诸人获晓,集资筹款买下,移至于孤山西泠印社中并建石室永久弆藏。此碑为浙江最早也是唯一的汉代石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