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社会科学界针对21世纪因互联网与便捷交通技术的发展而产生的移民新特征,提出跨国主义理论。该理论对文化平等观、流动性以及网络型研究方法的关注,对以跨国性为根本特征的世界华人文学研究具有借鉴意义,有助于学界从世界发展的现实状况关注华人文学叙事空间的世界性流转和弹性文化认同,有效回应全球化对文学生产、传播和接受的版图重绘,有利于推动世界华人文学多语种文学作品间的比较研究,建立跨国的研究网络。世界华
摘要:透过王德威的论述,能够对寓于古典的抒情传统脉络及现代抒情的再生动因进行重新检视。王德威在陈世骧等人提出的古典抒情脉络基础上重提抒情传统,将其用作讨论中国现当代文学的理论框架。此时的抒情与古典传统中的抒情在兴与怨的层面具有承继关系,古典与西学资源的交互影响和现代中国变革的现实状况也造成了二者的区隔,促成了抒情传统在中国现代文学中的再生。以此为基础,本文对王德威涵盖面极广的抒情论述的边界问题进行
摘要:在“百年中国留日学生文学叙事”这大课题里,亦夫是不可忽略的个案。这个曾被陈忠实誉为“陕军东征”的乡土作家,从赴日开始其小说“转型”。依然是汉语写作,依然在边缘,日华却是边缘的边缘。这种与生具有的“边缘性”,是特点也是局限。从“狗托邦”到“浮世绘”的小说叙事,秉承了魔幻叙述,在表现中华文化自信的同时,又融入了日本的“物哀”色彩,使小说的内涵更具有包容性和丰富性。 关键词:亦夫小说的“转型”;
摘要:薛忆沩是一个被视为“最迷人的异类”的新移民作家,但他对东西方文化差异的经验性感受没有太多表述的热情,而是在“文学的祖国”里,在书写现实和勘探历史的过程中,执着地呈现现代人精神与灵魂中的动荡与荒凉,赋予了小说一种内敛和沉郁的审美质感,展现出浓郁的悲剧性色彩。因为作者并没有给出“悲剧会加强人们对价值的认识”这一预设,而是打开了悲剧人生“湿漉漉的林间小道”,从而在世界的沉重和生命的脆弱中,深味命运
摘要:薛忆沩的小说世界可分为两类,一类是“乌托邦神话”,一类是“反乌托邦故事”,前者是作者精神拷问的折射,后者饶有节制地“还原”现实的真实。二者平行存在,却又不时地嵌套互文、隔空对话。本文以薛忆沩的“白求恩系列”作品为切入点,聚焦于作者以“白求恩的孩子”的身份与白求恩的幽灵对话,解析薛忆沩所采用的流动时空及幽灵隐喻叙事策略,从而具象地呈现其作品中交织互文、嵌套文本的“乌托邦神话”和“反乌托邦故事”
摘要: 《到中国去》是2023年出版的海外华人作家方丽娜的长篇非虚构小说。小说立足跨文化视野与丰富史料,以新颖的取材,透过“归编”与“逸出”轨道的非虚构叙事,凸显了中国作为“人类命运共同体”象征的历史意义,既是对当下中国式非虚构写作的重要拓展,也为探究“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如何引领海外华文突破既有模式、打造华文文学共同体及建构世界性文学提供了新鲜经验和文本参照。 关键词:到中国去;非虚构;人类命
摘要:“天地悠悠之念”是白先勇的文学创作从“纽约故事”到“纽约客”系列转变的重要表征,与作家本人的纽约体验息息相关。此前研究对这一概念的阐发有所忽略。通过对白先勇在纽约的“冷/热”感知体验与《纽约客》文本的对读,可以归纳出“冷/热”的隐喻系统,进而囊括历史“冷却”的时间跨度,构设“天地悠悠之念”的生成条件,并在“醉酒时刻”的意义上阐发“天地悠悠之念”的最终生成。“天地悠悠之念”作为白先勇及其笔下人
摘要:当代美籍华裔作家刘宇昆在其推想小说《折纸动物园》中,通过混血儿杰克与折纸玩具间的互动,思考二代华裔如何接纳母国文化及族裔身份。在“思辨实在论”相关理论的观照下,可以发现小说中折纸玩具的灵性虽由人赋予,却逐渐脱离人类掌控,成为具有本体论意义的独立存在。它们不仅引导人类体悟物的情绪,还能够跨越时空阻隔促成主体的身份认同。主人公杰克虽试图抵制物的接近,却无法阻止折纸本体性的显露。当他如其所是地留神
摘要:老舍的中短篇英译集至今仅有两部:1985年出版的Crescent Moon and Other Stories和1999年发行的Blades of Grass: The Stories of Lao She。前者是《中国文学》杂志社出版的Panda Books译介丛书,后者则由美国学者威廉·莱尔与陈伟明编译,是葛浩文主编的Fiction From Modern China英译丛书之一。两者的
摘要:尽管学界已关注到翻译与形象建构的关系,然而其重点在于探究翻译如何塑造他者形象,因而忽视了翻译与自我形象构建的关联。探究《人人文学》的翻译副文本为翻译与自我形象建构的关联提供视角。与传统的翻译方式不同,《人人文学》中的翻译文本大量转录了此前在大陆已出版的译作。然而,刊物并非一字不落地保留前人译作,而是对翻译副文本进行了大量修改。这些修改的背后隐藏着刊物编辑想要建立文学形象的愿望,并期待以纯文学
摘要:葛亮小说用音乐、方言、戏曲等听觉符码的美学再现民间生活的多样图景,在声音的变化、碰撞和留白中展示民间社会的复杂生态,呈现出独特的文化和美学意义。葛亮小说中的民间音景是对民间生命韧性的审美化挖掘,透露出浓厚的民间生命关怀意识。两岸三地的城市经验、多重文化身份及跨媒介语境,让作为“离散者”的葛亮试图引领读者用“耳朵”回望家国,以和民间生活场域联结在一起的具有历史感和情境化的声音景观为媒介,构建广
摘要:校园题材是澳门华文剧作家周树利戏剧作品中最重要的题材之一。周树利将中小学校园题材与澳门文化、中国传统戏剧创作手法相结合,创造出了一系列独具特色的儿童戏剧。周树利戏剧中的校园题材不仅反映了澳门青少年的成长困惑和家庭教育问题,具有鲜明的现实主义风格,而且其作品中一以贯之的戏剧传统技法更是令人瞩目,成为我们全面了解剧本意蕴和作者创作意图的一条重要路径。 关键词:周树利;校园戏剧;传统;澳门 中
摘要:台湾“少数民族文学”提供了应对自然的生态智慧,即通过传统的自然生态理念和生活方式,保持人类以及所有物种生存的希望。少数民族将人类与自然万物视为互为主体的关系,而非主宰与被宰制的关系;秉持与自然万物共生的思维去适应环境,而非借助科学力量去改变环境,呈现出他们与周边万物、自然环境相融的哲学,也建构出独特的族群文化。台湾少数民族的生态书写,与山海对话,向山海讴歌,是少数民族得以从边缘发声的重要资产
摘要:近年来,中加白求恩形象的研究,引起了国内学界的持续关注,以白求恩为桥梁的学术研究也得到了进一步的互动,特别是加拿大华裔作家李彦等人,通过探索和书写加拿大的白求恩形象,塑造了异于中国的白求恩形象。笔者通过在加拿大访学的机会,采访了在滑铁卢大学任教的李彦老师,在访谈中探究了她笔下跨文化的白求恩形象的发展历程,也揭示了更多中国白求恩形象在加拿大的传播情况。 关键词:诺尔曼·白求恩;形象;加拿大文
1926年 8月26日(农历七月十九日),出生于江苏盐城建阳镇马厂乡(今为建湖县建阳镇马厂村),本名世尧,后改名文甫。家里世代务农,父亲蔡森林是地道的农夫,母亲邱氏,大哥蔡天培是家中唯一的文化人。 1932年 本年,就读于大哥蔡天培在家自办的私塾,习读《论语》《孟子》《左传》《诗经》《古文观止》《龙文鞭影》等古籍,打下良好的文学功底。 1938年 9月,入读建阳小学五年级。在此期间阅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