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遵义会议召开90周年,为此,本期特稿转载了二十届中央委员、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院长曲青山同志的文章《铭记历史 牢记启迪——纪念遵义会议召开90周年》。文章指出,遵义会议在党的历史上“是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遵义会议后,党和红军转危为安、化险为夷,中国革命斗争的局面从被动转向主动,从此中国革命事业就不断从胜利走向新的更大的胜利。毛泽东同志对中国革命形势的深刻分析力、对历史发展趋势的深邃洞察
遵义会议召开迄今为止已经整整90年了。遵义会议在党的历史上“是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在纪念遵义会议召开90周年之际,研究和探索其具有的历史地位和转折意义,对于我们回顾历史、获得启迪、认识当下、烛照未来,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 我们党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历史共有28年,这28年以遵义会议为界,正好可以划分为前14年和后14年。前14年,我们党犯了一次右倾、三次“左”倾的错误,中国革命遭受了两
遵义会议是1935年1月中共中央在长征途中于贵州遵义召开的政治局扩大会议,这次会议结束了“左”倾教条主义错误在中央的统治,确立了毛泽东在党中央和红军的领导地位,在极端危急的历史关头,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中国革命。毛泽东关于遵义会议作过很多重要论述,这些论述的思想内容十分丰富深刻。 “遵义会议,实际上变更了一条政治路线” 遵义会议前,由于“左”倾教条主义错误在中央的统治,党和红军在中央革
1935年1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在长征途中举行遵义会议,事实上确立了毛泽东同志在党中央和红军的领导地位,开始确立以毛泽东同志为主要代表的马克思主义正确路线在党中央的领导地位,开始形成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开启了党独立自主解决中国革命实际问题新阶段,在最危急关头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中国革命,并且在这以后使党能够战胜张国焘的分裂主义,胜利完成长征,打开中国革命新局面。这在党的历
1935年1月15日至17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在贵州遵义召开扩大会议,史称“遵义会议”。遵义会议在最危急关头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中国革命,在党的历史上是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作为不同时期总结党的历史的纲领性文献,党的三个历史决议都对遵义会议作出了实事求是、客观公正、与时俱进的重要评价,彰显了遵义会议在党史中的极端重要性。那么,召开遵义会议的具体地点在哪里呢?这就要从一幢名为柏公馆的房子说起。
长江三角洲(以下简称长三角)地区包括上海市、江苏省、浙江省、安徽省,区域面积35.8万平方千米,区位条件优越,自然禀赋优良,是我国经济发展最活跃、开放程度最高、创新能力最强的区域之一,在国家现代化建设大局和全方位开放格局中具有举足轻重的战略地位。 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是习近平总书记亲自谋划、亲自部署、亲自推动的重大国家战略。襟江带淮、承东启西的安徽,素有改革创新、敢为人先的宝贵基因,在习近平总
1970年1月,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以下简称中国科大)南迁合肥,开始了“二次创业”。55年来,中国科大与合肥市“心手相牵”,助力城市科创发展。20世纪80年代建成的我国第一个国家实验室——国家同步辐射实验室,就是代表之一。 筹建实验室探寻“神奇之光” 中国科大西区有一幢飞碟状的巨大建筑物,这就是国家同步辐射实验室,它是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的主要标志之一。从空中俯瞰,它像一只“慧眼”,帮助人们探
具有地域特色的安徽红色文化,是中国红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新民主主义革命在安徽呈现的文化形态。如果将红色文化置于安徽的历史地理,皖江、淮河则是无可置疑的载体和符号。那么,安徽红色文化起自何处,又向何处延伸,最终归于何处?这些,显然是重要而有意思的话题。学术界对红色文化与长江、淮河的关联以及在地理上的延展路线并未论及。本文拟在对马克思主义在安徽由思想理论到革命实践的发展进行考察的基础上,对红色文化